□ 江伟民
一个担子两篓筐,一头是锅碗瓢盆,一头是一个小女孩子。夫妇俩轮流着,一人挑一段,从浙江省淳安县汾口区和平乡(现为朗川乡),一路挑到了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潜阜村。
这幅流动的画面定格在1948年。解放前夕,张必顺、姚珍香夫妇的一次背井离乡式的大迁徙。那一年张必顺40岁,姚珍香31岁。篓筐中的女孩是姚珍香前夫的女儿。女儿生下才几个月,前夫就因病去世了。后来,姚珍香嫁给了和平乡当地村民张必顺,生养了五六胎,却是生一个走一个,都未能成活下来。
1948年,张必顺、姚顺珍夫妇入驻潜阜村后,相继生养了4个儿子,以“富、强、乾、坤”命名。
抓只“鸡公”来拜堂
姚珍香出生于1917年3月23日。待到及笄待嫁之年,正是抗日烽火燃烧最旺的时候。特别是改嫁张必顺时,因新郎官要躲避国民党抓壮丁,竟是不敢露面拜堂。张家只好抓了只鸡公代拜堂。
和平乡张家在当地并不是大户,老二张必顺比妻子大上9岁,在当时来说,早过了结婚的最佳年龄。这样的婚事本该要好好办上一场,热闹热闹才是。可在当时,各地保长盯得紧,只要是壮丁现身,必被抓了充军。姚珍香却大度地说,拜堂只是个仪式,自古就有鸡公代拜一说。既然二郎不便现身,我便与鸡公拜堂完成仪式就是了。
赤手空拳建家园
张必顺在老家就经营猪崽生意,在万安潜阜落户后,老本行并没有丢。那时候受交通限制,没马路,也没车辆。贩卖猪崽可是个苦行当,只能靠一双肩膀去挑。张必顺之所以坚持多年,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妻子姚珍香能为他挑上一半担。如此一分担,有歇有息地做,也就不算辛苦了。
姚珍香性格温顺,虽是外地人,在很短时间内就和当地村民打成了一片。自己虽说日子并不好过,可村里谁家需要个出气力的活,姚珍香一条扁担拿了就能为邻居义务干上一两天。赚了人气,邻里和睦了,才不会有人想着来欺负外来户。姚珍香以心换心,很快就在潜阜站稳了脚跟。
素食为主养天年
过了古稀之年,姚珍香睡得早,起得也早。每天下午五六点钟就进房休息了,第二天不到5点就起床了。原本好肉好鱼的她,还特意改吃起了素食。
即便到现在,老人还是自己烧自己吃。她认为,人老了,味口只有自己清楚,自己动手,想吃再烧,也能吃得舒服。
老人是个热心人,一个人在村里闲走,遇到突如其来天空下雨,总要把邻里晾晒在外的衣服收好放好。晒秋时节雨下得急,只要老人遇上了,总要赶着帮忙。
离老人的百岁寿辰还有半年时间,在这里我们也提前祝福姚珍香老人身体康健,百岁快乐。
新闻推荐
他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他也是一名收藏家,他叫程道德。多年以来,程教授先后帮助家乡建成状元博物馆、清代科举文化馆,举办“学人风范”展等,为弘扬地方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6年7月,程道德荣...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