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闻 歙县新闻 休宁新闻 黟县新闻 祁门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休宁新闻 > 正文

守护文化砥励前行 四十年收藏之点滴感悟(上)

来源:黄山日报 2018-12-21 07:54   https://www.yybnet.net/

卢村晨曲舒铭华/摄□程道德

岁月不居,流年似水。不经意间,我已跻身耄耋之列。人至高年,愈加怀旧,回首往事,多不足道,惟有收藏,聊值一提。

我自幼受徽州文化熏陶,上小学时,即开始集邮。1950年参加工作,六年后考入大学,后来留校任助教,直至“文革”结束。近三十年间,我没有条件搞收藏。改革开放后,春江水暖,为我搞收藏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及难得机遇,可以说,我的收藏与改革开放同步。

回首收藏经历,大致可分两大阶段:自1979年至1999年之二十年间,属业余爱好阶段,收藏仅是“副业”,且只收藏,无暇顾及藏品之整理与研究;1999年,我正式退休,开始倾心收藏,兼及研究,至今又几近二十年,为第二阶段,亦即“正业”阶段,并将收藏与研究提升为文化事业之高度。既然视其为事业,就意味着对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肩负使命感,对社会具有责任心,更须有知难而进之不懈追求。此间,我陆续出任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北京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书画专业委员会主任、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员等职,沉浸其中,近乎忘我。

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而今,我的藏品已形成四大系列:清代科举制度文物系列、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文物史料系列,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遗墨及民国时期军政要员手迹系列。在整理研究大量藏品的基础上,主编出版图册已有七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墨迹》《二十世纪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手迹》《名人信札的收藏与鉴赏》(合著)《民国时期军政要员手迹》、校点《康有为牛津剑桥大学游记手稿》《近代中国高等院校修业证书图鉴》(上下册)《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遗墨》(上下册)。1999年至2016年,在《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文物报》《文物天地》《收藏》《中国收藏》等报刊,陆续发表文物考证文章、藏品介绍及学术随笔等,共97篇。与此同时,先后在北京、西安、黄山市、徽州休宁和绩溪等地,举办大型展览十六次,旨在让深藏居奇之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每次展出,均能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获得普遍好评。

百年学府翰墨飘香

1979年,我初涉收藏时,是以收藏古钱币为主,本打算退休后做些学术研究,撰写一部《中国古代钱币史》。不久,收藏古钱币已初具规模,并获选北京钱币学会理事。1983年春节后,我改变收藏方向,利用业余时间,开始集中搜集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墨迹。

三十五年前,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自备安徽泾县玉版宣、徽墨及湖笔,到燕南园安徽同乡、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府上求字,先生慨然应允,为我和夫人汤蕉媛各书条幅一帧。分别是录唐代诗人陈子昂诗;另一幅是录朱熹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文俱佳,年高笔老;“源头活水”,寓意深长。万万没想到,两幅墨宝竟成老先生绝笔。字如其人,文如心声,由此我产生一个想法:将百年北大著名学者墨迹有系统地汇集起来,办展览、出结集,弘扬北大先贤人格魅力与创新精神,以见证辉煌、启迪来者。第二位应嘱赐字之大师级学者,是当代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宗老时居朗润园,正卧病床榻。知我来意后,答应待病愈后,定录旧诗一首以赠;并说:“今天不能让你白跑,送一册译著吧。”于是,要我递上笔墨,在《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扉页上,写下“道德同志,指正,宗白华,一九八四年五月四日”。写毕,我提出请宗老盖上名章。他让我打开抽屉,自选一枚。数十枚篆刻大家所镌印章,使我眼花缭乱,信手择取一枚“宗白华”朱文印,钤于扉页。力透纸背之楷书,配上精美印章之落款,着实给人以美感。第二个万万没有想到者,是宗老一病不起,眼看求赐条幅无望,我当机立断,以词人、书法家、郭沫若先生之业师赵熙老前辈行书七言联一帧,与北大一位教授换取宗老行楷榜书“风骨”轴。斗大之“风骨”二字,不仅法书大美,且是百年北大朱、宗等一代大师人格魅力之真实写照。我在北京、西安、徽州等地,曾多次举办“名人墨迹展”,展品每有变化,惟兹“风骨”立轴,未尝一次或缺,必兀立中堂,以壮行色。1980年代,在北大大师级学者中,书法功底深厚者除朱、宗二公之外,尚有现代大儒冯友兰先生别具一格之“冯体”书法。可惜求字太晚,先生已双目失明。有幸得冯老持赠《三松堂学术文集》签名本:“道德同志,冯友兰,一九八七年时年九十有二”,聊可慰藉。虽硬笔书写,然“冯体”依旧。“冯体”之运笔,制假者实难摹仿,当今艺术品市场,虽不可断言“冯体”皆真,然赝品绝少。由于求“冯体”条幅心切,我于1994年花两个月工资,从嘉德艺术品拍卖公司拍得冯老行书自作诗轴一帧。“灵龟飞蛇感逝川,豪雄犹自意惘然。但能一滴归沧海,烈士不知有暮年。”此为冯老于1974年赠金紫光先生之行书条幅,乃读曹操《龟虽寿》后抒怀之作。冯老晚年,以“但能一滴归沧海,烈士不知有暮年”之句,与友共勉。这是发于内心之豪情壮志。尽管年已耄耋仍“不知有暮年”,立志完成《中国哲学史新编》之巨著。历经十年辛勤耕耘,终于在临终之年,宏愿得以实现,创下中国学术史上一奇迹壮举。

随着多位学界泰斗、一代宗师接踵离去,激发出我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我意识到,搜集北大健在著名学者墨宝之事,迫在眉睫。自1990年代中期至世纪之交,在夫人汤蕉媛鼎力支持下,我先后征集到六十余位著名学者(理科均为院士)之翰墨,皆以简炼文字概括一生为人为学心得,无疑是为中华儿女留下之巨大精神财富。

2000年元旦刚过,王选院士赠我与夫人一幅硬笔书法斗方:“献身科学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忆及1970年代前后,我们与王选伉俪同住燕园佟府一个院落,共处五年。在他的时间表中,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从未有过假节日,确实“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其所创汉字激光照排之宏伟蓝图与基本方案,就产生于那间11平米之斗室(吃住兼用)。后来,其研制之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喜获成功时,确实也“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国家授予他“最高科技奖”,世人称他为“当代毕昇”,面对纷至沓来之荣誉,他并不在意。当记者问及一生中最为看重的是哪一件事时,他脱口而出:读小学时,有一次参加数学竞赛获奖,使我终身难忘。

在征集过程中,有许多故事,令人感动。有位理科知名院士,为书写一幅楷书横披题词,竟花三个月业余时间,在旧报纸上练毛笔字;史学家周一良先生,右身偏瘫,坐在轮椅上,用左手写下一幅硬笔题词;段学复院士右眼完全失明,左眼视力为0.1,给我们留下绝笔“科教兴国,人才为重”之题词。他几乎是摸黑书写,所以人才为重之“为”字中间一点,点到“为”字一撇之左下端,兹“点”虽点歪,却恰恰说明段老写字一如从事数学教学科研一样,一丝不苟,十分执着,认真到一点也不能少。人寿有限,时光又已过去十几年,如今赐字诸公,均已先后作古。而回首十八年前,为传承中华文化,我们完成了一件实实在在的抢救性工作,为此深感欣慰。

征集健在名人墨迹,相对比较顺利,而欲搜集北大百年来先贤墨迹,谈何容易!以征集历届北大校长墨迹为例,从京师大学堂首任管学大臣到现任校长,共三十余位;其中京师大学堂有十一位“校长”:三位管学大臣分别是咸丰九年状元、光绪帝师孙家鼐及许景澄、张百熙;八位总监督是张亨嘉、曹广权(代理)、李家驹、朱益藩、刘廷琛、柯劭忞、劳乃宣和严复,除曹广权(仅代理十天总监督)之墨迹尚未搜得,收藏京师大学堂“校长”翰墨,已有十位之多。搜集百年名校校长墨迹不易,要搜集百年名校早期“校长”的手迹则更为艰难。京师大学堂第二任管学大臣许景澄,因在御前会议上反对利用义和团围攻洋人而惹怒慈禧,招来杀身之祸,并株连九族,故而遗墨极少。我在北京搜寻五载,始终未能觅得。苍天不负有心人。1995年,我赴香港讲学。一日,我在一地摊上翻看旧字画,突然发现一副破旧原装原裱七言联,落款竟是许景澄!老板娘说:“先生你给钱就拿走。”我花五百港币买下,捡一大漏,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万万没有想到,花五年时间未能找到的宝贝,竟然如此廉价即轻易获得!回京后,心情仍久久难以平静,遂请文物鉴定大家史树青先生品鉴,他说:“好东西,我们历史博物馆都没有,转让给我们吧,加点钱!”我说:“这是北大之宝,不是钱的问题,确实不能转让,请谅解。”

捡漏,只有在特殊环境下,方能得手。香港是个商业城市,有钱人多,一掷千金,往往以古今大师级书画家之名作为首选,而作者知名度不高、品相欠佳之破旧字画,大多无人问津。人弃我取,有如天助。自1991年到2000年,十年间我赴港讲学多次,不仅使我增长财力,更为我提供千载难逢之捡漏机遇。每次返京,必带回一堆“废纸”,个中字画数以百计,有两次,因购得“废纸”太多,不得不请求赴港讲课之青年老师帮忙背回北京。现在看来,“废纸”中有不少是无价之宝。为节省开支,用于收藏,我经常从国内带方便面;每次讲学所得酬金,从未消费于香港时尚三大件(名牌电器、黄金首饰、意大利皮具)。2000年最后一次赴港讲学,总觉得愧对家人,终于给老伴买了一条金项链及一块手表;余款依旧购回一堆“废纸”。至于由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之后之历届校长,如严复、章士钊(未到任)、马相伯(代理)、蔡元培、陈大齐、蒋梦麟、胡适、傅斯年(代理)、汤用彤、马寅初、陆平、周培源、张龙翔、丁石孙、吴树青、陈佳洱、许智宏、周其凤等人墨迹,历经艰辛,亦已征集齐全。

为弘扬北大先贤之人格魅力、展示其书法艺术,北大图书馆展厅分别于2000年、2002年举办“二十世纪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墨迹展”、“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墨迹展”。当时人头攒动,好评如潮。展出之名人墨迹珍品所透射之深厚文化底蕴、高尚精神情操,令无数观者驻足流连,叹为观止。尤以马寅初先生两封亲笔信,最为吸睛。20世纪三十年代,当日冠侵华恶行达到丧心病狂之际,马寅初先生致函赵廉澄,断言:抗战必胜,暴日必败。寥寥数笔,中华民族之风骨,跃然纸上。马老在给赵廉澄的另一封信中写道:“弟对于行政职务尤无兴趣,故仍不愿脱离教书生活。”马老甘当园丁、不愿做官之志向,在老一辈知识分子当中,甚具代表性。其傲骨与亮节,值得称许。展厅中心展柜,摆放者蔡元培先生致蒋梦麟、胡适等人答谢祝寿献屋之复函,显得格外突出。原来,1935年9月7日,时任北大校长蒋梦麟、文学院院长胡适等六人,代表北大数百名师生致函蔡元培先生,恭贺七旬华诞,贺礼是由数百名北大教师和校友集资筑建可安身、藏书之房屋一所。1936年1月1日,蔡先生复函答谢。字里行间,内涵隽永。一方面,蒋氏等数百名北大师生知恩图报,情意真切,感人肺腑;另一方面,蔡先生寄希望于后生之谦谦君子气度,着实令人敬重。不久抗战爆发,筹建工作未能继续进行,蔡先生亦移居香港,未能收纳这份贺礼。尽管如此,殷殷师生真挚意真情,已然永载北大史册。尊师敬老,乃中华美德,必将被后人永世传颂。展品中,有三幅题词,亦十分耀眼。一幅是季羡林先生于1994年赠予我的行书条幅,录清人李惺箴言:“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众;学问休言我胜于人,胜于我者还多。”既是季老勤奋为学之真实写照,亦可作为我等后学晚辈做人治学之座右铭。另一幅,是王力先生于1985年赠夏青先生之条幅,内容为行书自作词《浣溪纱》:“自愧庸材无寸功,不图垂老受尊崇,感恩泥首谢群公。浩劫十年存浩气,长征万里趁长风,何妨发白此心红。”劫后余生之白发老人,仍要“长征万里”,将一颗赤子之心献给学术事业。老一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之家国情怀、高尚情操,怎不受人尊崇!?另一幅行书斗方,乃冯至先生作《学习雷锋诗》两首,其中“岂独青年尊典范,老年也要作学生。”两句尤其让人感叹。冯至先生为人为学,在西语系堪称楷模。据西语系严宝瑜教授回忆说:冯至先生任系主任十三年,以身作则,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必按时到西语系,下午在燕东园22号家中则读书写作。1962年4月中旬,为准备在北京举行的“杜甫诞生1250周年大会”上作报告,竟两天两夜通宵达旦,连续工作,第三天照常去民主楼上班,由于缺少睡眠,导致过度疲劳,上班途中,晕倒于未名湖畔,幸被路人发现,才由众人搀扶回家。严教授十分感佩地说:“榜样是无声的命令,当时西语系干部职工,从无不按时上班者。”

举办展览,不失为一种有效传播方式。然而观者毕竟有限,若能展品出版成册,影响则更加广泛。两次展出后,经过积极筹划,我于2003年与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合作,推出大型图册《二十世纪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手迹》。《图册》收录名人手迹二百零四幅,将百年来北京大学各个时期主要人物之翰墨汇集其中。此书由任继愈先生作序,洋洋千五百言,高度概括百年来北大“创新”与“革命”之光辉历程;推崇先贤之人品、学养,赞颂“开风气之先”的创新精神;高度评价学者手迹“吉光片羽,鲁殿灵光,片纸只字,风采宛然”之书法艺术。任老十分深情地写道:“怀往事,念前驱,低回流连,遽难释卷。”

2009年7月11日,任继愈先生与季羡林先生分别于4时、9时驾鹤西去。一日之中,二公谢世,标志着一个学术时代之终结。众先贤自然生命虽已结束,而学术生命却绵延不绝,直至永远;其生命力必将万古长青、流芳百世。

新闻推荐

让生态绿成为最靓丽的发展底色

人行明镜中梯田春色天鹅青睐新安源换出生态美生活竹海深处有人家天高云淡,惠风和畅——抬头望去,是明媚的“蓝”;万...

休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休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送法进乡村2018-12-20 00:00
猜你喜欢:
旧物寄情怀2018-12-20 00:00
与泥土打交道2018-12-19 07:54
评论:(守护文化砥励前行 四十年收藏之点滴感悟(上))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