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道德
回报桑梓助力家乡文化建设
我出生于安徽省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休宁县。其地处皖南山区,面积不过2000平方千米,清朝末年,人口不及20万。从宋嘉定至清光绪之600年间,休宁本籍与寄籍举子考中文武状元者,达19位之多,享“中国第一状元县”之誉。1999年,我正式退休,终于有时间精力来回报培育我22年的桑梓故里。作为一介书生,唯有助力地方文化建设。2002年,适逢母校休宁中学九十华诞,为配合休宁县宣传状元文化,我在休中举办“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尺牍展”,展出名人书法作品140余幅,其中有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翁同龢、孙家鼐、张謇、黄思永、曹鸿勋、刘春霖、冯桂芬、潘祖荫等一批状元、榜眼、探花、翰林之遗墨。这次展出,整个小城为之轰动,为休宁县创建“状元文化馆”,奠定必要之舆论基础。
2004年春夏之交某日,“在京休宁籍人士恳谈会”在北京一处简朴餐馆召开。当天,我在会上倡议,休宁县应建立一座状元博物馆。当时我携一包物品登台,首先向县领导及各位同乡问候,接着说:“我们家乡是状元县,历史上曾走出过19位文武状元,其中,仅清代就占14位,这何等了得!若状元县能建起‘状元博物馆’,我将捐出收藏之科举制度文物,作为状元博物馆展品。今天,我带来八件清代科举制度文物文献,作为我第一次捐赠品。”胡宁县长接过赠品,并郑重表示:“我们一定要建起状元博物馆!”我的这一承诺,与当时县里文化建设思路颇相契合,经诸方努力,各界支持,状元博物馆顺利建成,状元古县之文化地标应运而生,并成为展示徽州文化和状元文化之窗口。
状元博物馆建成后,我深感知音得遇,胡宁书记及休宁县里的一批文化人,他们敢于担当、雷厉风行的敬业精神,令我十分敬佩。于是,我毅然践诺,捐出清代科举文化系列藏品200余件。在“中国状元博物馆”群落内,分建一座“清代科举文化博物馆”。后任黄山市政协副主席之胡宁先生,在《生命的践诺》一文中写到:“老人果然践诺,在北京育新花园他们的家里,老人一件一件地把东西交给我们,包括张謇、翁同龢、张之洞、康有为、李鸿章等大家的墨宝,没有一点不舍,只有郑重托付。我们派去一辆大面包车,装满老人的这批宝贝,遥遥千里,运回徽州。……这里的每一件展品无不包含着寻访收藏的艰辛,浸润着他对家乡的赤子之爱,所以,家乡的人们更愿意将这处充溢着书香的博物馆称作道德馆。”对于馆名,尽管休宁县领导向我解释,道德馆不是指个人,而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我说,我的名字毕竟与馆名相关,不合适。为了制作匾额,我与国学大家冯其庸先生联系,恭请赐书。经认真权衡,确定馆名为“清代科举文化馆”。冯老很快题写了一幅四平尺行书馆名,给我来电话说:“馆名横幅已写毕,你派人来取。但有话在先,一不要钱,二不要送礼品。我几次去徽州旅游,对徽州有感情,你做了这么大的贡献,我写这一横幅也是我对徽州文化的一点敬意。”冯老也是一位书画家,其作品在市场上都有明码标价,其对休宁之深厚情谊,至今仍难以忘怀。
清代科举文化馆于2010年11月17日正式开幕。设计十分精巧,藏品+高科技,将观众带入清代士子漫长科举之路之场景,使其体会到,只有通过刻苦学习,才能走进保和殿,参加殿试,取得功名,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科举文化馆之陈列,首为序厅,下分四大主题展厅:第一展厅:官学私学,十年寒窗;第二展厅:科考规制,应试岁月;第三展厅:榜上有名,捷报频传;第四展厅:功成名就,翰墨飘香。开馆以来,观众络绎不绝,驻足观赏,昂首品味,无不为中国科举文化所体现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而赞叹!据状元博物馆汪涛馆长说:“平均每年来馆参观的观众达二十六万人左右,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这不仅宣传了状元精神,而且也带动了休宁县的旅游事业。”
多年来,我总觉得“状元博物馆”群落,尚缺“书院文化”板块,因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影响甚大之教育机制,是古代学子成才之必经之路与坚实根基。如果说科举文化是状元馆群落之左膀,而书院文化则为其右臂,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所以,我多年来一直倾力收集书院文化相关文物,尤其是典籍文献,今已形成系列。我与老妻商量,打算为家乡再献绵薄,填补状元馆之一大短板。2017年6月中旬,休宁县委卢邦生书记携左右一行八人,造访寒舍,讲述休宁今后五年奋斗之主要任务,十分强调今后将深入发展全域旅游,深度开发状元文化、道教文化、罗经文化与徽州文化,希望我再次助力家乡,开发状元文化。在交谈中,我感到又一次遇到知音。卢书记不仅热心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且对徽州文化遗产相当熟稔。当时,我郑重承诺,愿为家乡建立一座“清代书院文化馆”,赠献书院文化系列展品一批,襄助家乡状元文化之深层次发展。同时,我要求书院文化馆在设计上,要与科举馆相呼应,在整个状元博物馆群落中,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卢书记当即要求廖副县长、黄副局长等,抓紧筹办建馆各项事务。
2018年春,休宁县廖副县长与县文广局程声长局长、黄永强副局长等一行六人来京,给我送来“清代书院文化馆”规划设计图,并征求意见。首先,由中央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公司马总和工程师对设计图作详细介绍。“清代书院文化馆”除总序厅外,另设七个主题陈列厅。第一展厅:崇尚圣贤,四时祭祀;第二展厅:徽州书院,文风昌盛;第三展厅:省会书院,文教中心;第四展厅:科举抡材,书院之基;第五展厅:书院改制,与时偕行;第六展厅:儒家学术,影响世界;第七展厅:书院堂阁,红色文化。七个陈列厅之展品,突出地区特色,展现中国古代书院教程之全过程。第七展厅展示书院与红色文化之关系,是一种全新尝试,或曰创新。在全国,将古代书院与现代革命相关联之专题馆,目前未曾或见。清代书院文化馆,将建成一座两层徽式建筑小楼,与科举馆遥相呼应,并于明年对外正式开放。
四十载盼美梦能得圆
收藏、研究、出版、展示与宣传,最终只是为圆我与夫人汤蕉媛之平生梦境——建立一座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博物馆。为圆此梦,多年来,我们一直四处奔走呼号,但反馈之信息,颇不尽如人意。我深知,成此宏大工程,绝非易事,短期之内,很难奏效。于是,静下心来,整理、研究数以千计之高校文物史料,准备汇集成册,公之于世。
自2014年开始,我与北京市单位合作,主编并准备推出一套四部九集“中国近现代高等院校文物史料丛书”。“丛书”第一部《中国近现代高等院校聘书暨名师授业史料图鉴》(上、中、下);第二部《中国近现代高等院校章程校刊证章暨学生入学修业史料图鉴》(上、中、下);第三部《中国近现代高等院校毕业证书暨同学录图鉴》(上、下);第四部《中国近现代高等院校校(院)长遗墨图鉴》。九集“丛书”,入编高校各类文物史料达2000余件(套),涵盖1898-1966年全国各重点高校各类文物史料,其中有不少孤品,文物等级甚高。第一部《图鉴》分四章:第一章,中国高校聘书;第二章,名师授课;第三章,名师指导研究生;第四章,高等院校讲义教科书。附录,老照片。其中,以第一章聘书为例,收录了中国近现代校长(或院长)延聘教师及相关人员聘书达170余件。入编范围,以晚清至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期间为主,1963年至1966年“文革”前,也收录了一些。涵盖面有北京、天津、山西、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台湾等地区高校。这批聘书,十分珍贵,尤其是北京大学的11件聘书更为稀罕。如清宣统二年(1910年)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延聘宋育仁教席聘书和民国元年(1912年)北京大学校长严复延聘高毓浵教席之聘书,至今尚未发现第二件。至于蔡元培、陈大齐、蒋梦麟、傅斯年、胡适、汤用彤、马寅初等校长颁发之聘书,存世量亦十分稀少。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欣然为这套丛书作序。序中写到:“北京大学法学院程道德先生半路出家,从‘国际法’一转而为‘近代书札’,二转而为‘科举文化’,三转而为‘高教文物’。如此曲折的收藏之路,因缘际会中,包含着某种独特的眼光与趣味。我歆羡其收藏的不少珍品(如康有为、梁启超的手稿),对其锲而不舍地关注高教文物,更是钦佩不已。因为此类收藏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只有从学术文化的角度,才能理解其意义。换句话说,程先生的收藏趣味,不是投资家,更像在筹办专题博物馆。”
五年磨一剑。这套“丛书”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现已排版四集,并打出彩版清样。按计划,今年春季全部排出彩版,预计秋季能面世。公开发行后,将会引起社会各界对筹建高教博物馆的关注。
海淀区顶级学府云集,学术重镇林立,馆址设在海淀,是我们属意之首选。建成后之高教博物馆,不仅可成为对青少年传授科学知识之重要场所,亦可作为各阶层尤其是青少年之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更可成为于海内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之宽广平台。对民间收藏界而言,则是汇集高教文物之展示窗口与研究机构,为更多流散于民间之高教文物,提供一个永久家园。我们期盼能亲眼得见美梦成真,则此生无憾矣。
新闻推荐
□吴晓雪“乡愁”这个词余光中最先打开,邮票,坟墓,海峡,母亲和新娘都是愁绪,千丝万缕啊,割不断理还乱,可是任凭这些触须...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