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董建
在歙县博物馆看到五套清代铜套印。在谈这些套印前,先说一下古代的套印。
古人于姓名之外,还有字号,但又想在一方印上表现这些内容,可谓动了一些脑筋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两面印(穿带印),一面名,一面字。也有一面字,一面图案。还有一种两面套印,中穿空阔,可容一小两面印,拉出如抽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枚,文字分别为“吉讐之印”、“吉翁孺印”、“吉延之印”、“长幸”。魏晋时还出现了一种六面印,外形像一“凸”字,如故宫博物院藏的一方六面印,内容分别为“宣成令印”、“纳言疏”、“管纳白牋”、“管纳白事”、“臣纳”、“印完”即是。将这么多内容表现在一方印的体积中,兼备了数方印的使用价值,携带方便,当是最初的考虑。汉代,出现了一种套印,也称子母印,所谓套印,就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多为动物钮,有龟钮、虎钮、辟邪钮等。外面的大印腹空,小印可放置在内,形成母怀子的形状。这种印虽然是由两个或三个部分组成,但组合在一起,仍然是一个整体。套印制作精巧的,子母之间缝隙很小,不容插针,古代铸造工艺水平之高,令人赞叹。当然,也有人试图就在一个印面上表现更多的文字内容,如汉印有“赵诩子产印信福禄进日以前乘浮云上华山飤玉英饮礼泉服名药就神仙”,足足有三十个字。清人钱松为杨岘刻“归安杨岘第五字见山又字季仇之印章”,将籍贯,姓名、字纳于一印中。康有为则有“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印,简直就是个人的简历了。
歙博五套套印,里外多至五层,外面四个套印中空如斗状,可依次嵌入,最里一个为四方实心印,组合起来形状仍为方形。除里面一个为六面印,其余几个均为五面印,因此一套印的印面多达二十六个。印面文字为“时于此间得少佳趣”、“管边按谱花前觅句”、“热肠冷面傲骨平心”、“读不尽者书”、“造诣不尽者人品”、“梅阁留春荷亭销夏自娱而已”、“闲锄明月种梅花”、“得一知己可以无恨”、“教人长寿花前醉”、“松竹风姿鹤性情”、“不慕王侯知姓名”、“身行万里半天人”、“草草不工”、“知足长乐”、“仁者必寿”、“岁寒三友”、“半帆斜日一江风”、“一日思君十二时”、“明月前身”、“出入吉利”、“安且吉兮”、“坐花醉月”、“一日三秋”、“子窗有明”。五套印的印文绝大多数为成句,偶有一二略有不同。印的风格同出一辙,由此可知这些印是成批制作的商品,出售给有需求的人,说的难听点,江湖画家或品位不高的画家大约才是这些印的买家。
其实,商品印的历史十分久远,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许多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成语、吉语印,多属此类,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悊”、“悊行”、“悊上”、“明上”、“敬事”、“得志”、“云子思士”、“正行亡私”、“私鈢”等;秦印的“忠仁思士”、“思言”、“思言敬事”、“私印”等;汉印的“长幸”、“大利”、“日利”、“贵富”等。笔者藏有一枚秦“私印”,即属于典型的商品印。印章在古代是作为“信物”而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刘熙《释名》云:“印者,信也。”经济发展起来后,“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后汉书祭祀志》)我曾见多枚“私印”,无论文字、钮式、尺寸均大同小异,况且“私印”也只说明是私人的印,既无姓名、字号,也无特殊印记,用这种没有个人特征的印作为个人印记,和不识字的人在文书、契约上画圆圈、十字代表签名没有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画圆圈、十字,毕竟圆圈、十字还是本人画的。隋唐以前,尚没有印泥,因此印章不像今人的使用方法,那时的印主要还是用于封泥上。此外,印章也用于手工业者在其所制器物上做印记。再有就是专作佩戴和殉葬。古人生前的印,死后殉葬,属于常例。私印好说,但官印有的要上缴,官爵世袭者,印还要留给子孙用,变通之方法就是模拟刻生前用印殉葬,故有些出土的官印刻制很草率。这类印章和前面说的“私印”等,它的象征意义大于其实际的使用意义。
新闻推荐
近日,一名邵姓女子在中国银行徽州支行办理取款业务时,工作人员发现她出示的身份证异常,核对照片时,发现身份证上的照片又确属本人,银行工作人员遂请来岩寺派出所民警解疑。经过民警的耐心询...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