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歙县利用文化搭建经济发展平台,集合各方力量,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形成6个民俗文化之乡,9个特色文化之村,涌现出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32个,文化产业整体影响力不断提高。
继承文化遗产,使其重放光彩。歙县被命名为“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歙砚徽墨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歙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徽墨歙砚生产工艺和核心技艺予以保护,先后投入数百万资金用于徽墨歙砚的原材料基地、传统技艺的收集整理以及科研项目和传承人的培训。
“非遗”项目保护开发焕发生机。歙县对文化遗存全面摸底,择优申报,确保一批“非遗”项目进入国家、省、市级名录,努力打造一批民俗文化乡镇和文化特色村,积极推进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第一期9个古村落的保护利用规划和105幢古民居的修缮利用已基本完成,截至6月底,全县古民居古村落保护利用共完成投资2.66亿元。大调整将带来大变化,歙县古民居古村落保护利用,徽文化给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处处呈现勃勃生机。
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完成。该县按照“深化改革、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原则,严格对照“时间表”和“任务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基本完成,走在全市前列。到6月底,已组建歙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完成广播电视台与广电局分开,完成文化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交叉兼职的清理分开工作,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县影剧院、县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改制完成,黄梅剧团改制工作基本完成。
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该县通过实施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歙县画家村、国际文化城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精品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截至6月底,重点文化项目完成投资4340万元,发展势头强劲。
歙县正由“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转型,文化产业迸发出前有所有的活力。·胡卫星·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为了完善长江三角洲区域路网结构,增强运输机动灵活性,扩大运输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意新建杭州至黄山铁路。”日前,记者从市高铁办了解到,黄山市“三条高...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