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学军
“今年茧价不错,一担均价能有一千四五百元。”方富生一边拨弄着火盆一边说:“天气凉了,得加温保暖。”蚕房里,四个木架上齐齐整整地垒着40个大匾,密密匝匝的蚕儿昂首挺胸,雄赳赳气昂昂。
方富生是歙县武阳乡方村村民,今年前三季蚕茧,他家已入账9000多元,加上这季晚秋茧,收入1.3万元不成问题。
像方富生一样,武阳乡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如今蚕茧和茶叶一样,成为当地农民重要而稳定的收入来源之一。今年全乡发放蚕种1500张,产值650万元,蚕农人均收入1500元。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武阳人开始栽桑养蚕。这里是山区、库区,没有田,他们就在茶园里套种桑树,把家前屋后栽上桑树。蚕农有积极性,乡里服务更有劲:引进方格蔟养蚕技术;借助国家“东桑西移”工程实施,指导农民改良桑树品种……现在,全乡桑园面积稳定在5000亩左右。
栽了桑养了蚕,加工业随之兴起。乡里有一个丝厂、一个绸厂。刚走进丝厂,便听得一片机器轰隆声。负责生产的厂长王鲜芳介绍,该厂年产白厂丝近百吨,产值5000多万元,产品就近销售。120多位员工全是本地人,人均月工资1500多元,并统一交养老等保险。绸厂紧挨着丝厂,总经理李景辉说,他们的产品主要是外贸出口,今年已实现销售额800多万元。
“家门口有企业,我们卖茧很方便。”方富生说,他是村里的党总支书记,并且是经过培训的种养业技术人员,他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帮助村民养好蚕、多增收。
谈到今后蚕桑业的发展,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汪文说,一方面进一步规范蚕茧收购市场,鼓励、引导蚕农精养细养,提升品质;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共同分析国际国内市场,扶持企业做精做大做强。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歙县紧紧围绕发展绿色工业、促进绿色增长、营造绿色环境目标,引导鼓励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节能降耗中实现绿色增长。“这种汽车线束所采用的全部是环保材料,每...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