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林
与浙江一岭之隔的歙县街口镇前山村,目前已进入柑橘的盛采季节。在金灿灿的柑橘园内,不仅有忙着采摘的橘农,还有逐片察看橘树长势的县农委、村委会的负责人。他们发现,通过不到两年的委托管理,一些外出打工家庭的橘树“起死回生”了,黄澄澄的柑橘挂满枝头,成为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近年来,前山村50%以上的青壮年长期在外打工,留在村里的橘农又缺少橘园科学管理技术。这个有着40多年柑橘栽种历史、上个世纪80年代还一度成为安徽省柑橘生产重点基地村之一的柑橘产业发展状况堪忧。据去年1月成立的前山村柑橘合作社对全村橘树数量和长势情况进行调查,当时全村橘园800多亩,但50%以上的橘树属于粗放型管理;外出打工人员将10%左右的橘树,委托在村的亲友代管;3%—4%的橘树被放弃,进入荒废状态。
前山村柑橘合作社成立后,在歙县农委、村委会的支持下,提出“代管橘园、科技服务”的发展思路,以求解决村内劳力缺少、橘园疏于管理的农村新问题。合作社通过与外出打工人员协商,采取协议代管的方式,将口头委托亲友管理、疏于管理、放弃管理的橘园转交合作社,委托懂得橘园管理技术的合作社社员代管,达到“以橘养树”的双赢效果。这样既解决外出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又增加代管社员的经济收入,同时又可以对橘园实施统一管理,进一步提高橘园的管理水平和病虫害防治效果。
在科技服务方面,前山村柑橘合作社经常组织200多名社员参加由歙县农委负责实施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学习剪枝、嫁接、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橘园管理技术,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柑橘。今年已63岁的社员王录来使用学到的科学技术管理橘园,他家的柑橘树不仅长势越来越好,而且质量也有明显提升。
橘树长势好了,柑橘产量也提高了。为解决柑橘销售问题,今年10月,前山村与浙江建德的一家食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将前山村作为该企业的果品原料生产基地,实施保护价收购,预计价格将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20%—30%。
新闻推荐
11月24日,歙县武阳丝厂内,女工夏翠芳等正在生产。 近年来,歙县牢牢抓住“东桑西移”机遇,拉长茧丝绸产业的加工、销售、服务链条,积极开拓丝绸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提升蚕茧产业附加值,逐步...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