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上的这个物件长54厘米,最宽处8.5厘米,最窄处5厘米,象牙质,明代晚期,保存基本完整。
相信多数人对它是陌生的,虽然在很多电视剧中出现过这样的东西。朝堂之上皇帝老儿高高在上,底下群臣个个手持此物和皇帝“汇报”工作。至于它的名字,先卖一个关子,先来说一个小故事:
在十余年前的歙县有一位勤劳朴实的农妇,料理家务,养鸡喂猪。某日要给猪“烹调”晚饭,一时又找不到以前搅拌的棒子。就在农妇不知如何下手的时候,看到柴房边上的架子上有一块黄黄的板子在那放着,于是就顺手拿来代替搅拌的棒子。没想到这块黄黄的板子长短适中,还很结实,比起原来的棒子有过之无不及,越用越顺手,农妇很是得意。过了很久,这块在农妇手中为他们家猪的生长发挥莫大作用的板被路过的明眼人收购走,得到了妥善的保管。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猜到这件物品就是那块被农妇拿来搅拌猪食的板子了吧。
这块板子的学名叫做:笏板,又名朝笏、朝牌,徽州有民谚日:“槐塘卖朝笏,不知来和历”说的就是他了。根据《礼记》中的记载,笏板应该早在商周时期就已使用。各朝代对笏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规定,明朝以前一至五品的高官都执象笏。象笏就是象牙制成的手板,又称象简。明朝时规定四品官以上执象笏,五品官以下执木笏。到了清朝,笏板的使用就废止了,如果在影视作品中看到清朝的大臣手持笏板就是穿帮镜头了。
笏板的用途首先是作为礼仪之用,众臣在朝中手执朝笏以示对皇帝的尊敬;第二是作为记载大事时使用。遇到朝政大事或对皇帝禀报国事时,便把重要事件写在朝笏上,以作备忘之用。
正因如此,笏板在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征,如《北史·李穆传》:“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是说,一家有百余人位居高位。另明朝归有光《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归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励他勤奋读书,希望归有光将来也能执笏在朝为官。
有趣的是,古代官员原则上一人只用一只笏,但公务繁忙的官员则允许用几个,几个拿不下,就备一个袋子,这个袋子后称为“笏囊”,因为多了,则需一个随从背着一同上朝,唐代的张九龄为相时,因为年老体弱,就是从他开始使用随从背笏囊,没想到后来竟成时尚,官员纷纷仿效,以显示公务繁忙。而帮他背笏囊的随从,就有些像当代官员的秘书了。
除了官员使用笏板外,还有宗教仪式、戏曲道具中使用到笏板,但是主流仍是官员使用。在此我们就不展开叙述了。
这件象牙笏板,材质硕大,较为少见。牙质坚密,因年代久远,板面密布均匀笑纹(即裂纹),细密均匀。现如今象牙已经列人了禁止贸易的范畴,大象受到了人类的保护,随着时光的推移,这承载历史的器物也会越来越少,望识者珍之,希望再也不要发生开头故事里出现的事情了。
新闻推荐
兔年新春,有关故乡的两事件令我悲喜交加:喜的是从南昌传来的歙县绵潭村人选“中国幸福村”音讯,且为安徽省唯一获此殊荣村,甚感荣耀;悲的是为此付出心血的村主任老旺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让村民为...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