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军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歙县籍我国近代人民音乐家张曙先生诞辰103周年,前不久,我怀着缅怀和瞻仰革命先烈的心愿,前往古城歙县在新建成的张曙音乐广场旁,凭吊和追忆他为党和人民的音乐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并寻访了张曙故里柔川。
张曙故里柔川,是一个群峦环抱的小山村,地处新安江南岸。这里山清水秀、山路崎岖、古木参天,无不给人流连和遐想。村落周围那一幢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徽派古民居建筑在古樟树掩映下格外令人赏心悦目。那弯弯的小桥,清幽的池塘,嬉戏的山鸟,果然是一幅江南山村幽居图。
我踏着青青的石板路,仿佛在寻觅着张曙当年童年的足迹;沿着潺潺的柔川水,我在寻找他童年天真的歌喉;望着幽幽的阴阳界,我在寻找他聪颖的身影;翻过弯弯的柔岭山,我在寻找他当年诚挚的童心……
我站在张曙幼时就读的私塾旁(现为“张曙小学”)伫立沉思着,聆听村民讲述他曾经的往事。张曙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出生于歙县坑口乡柔川村一户徽商家庭,其父曾在浙江衢州经商,家境在当地较富裕。在家中张曙排行老五,乳名“五喜”。母亲是个善良贤惠、知书达礼的农家妇女,给童年的张曙很大影响。从母亲那里他听到了许多优美动人的徽州民间故事,也听到了许多优雅流畅和恬静优美的徽州民歌民谣。那些惩恶扬善的故事,那些情趣盎然的歌谣,深深地打动了少年张曙纯净的心灵,促使他从小就爱憎分明,厌世恶俗。古老的徽州,不仅是一片饱含着文化艺术蕴藏的土地,而且青山绿水间,无时无处不充盈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张曙的童年时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并逐渐成长,而美丽的柔川,无疑是养育他长大和成熟的摇篮。
张曙自幼受家乡徽戏音乐熏陶,于1926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科,1929年在上海国立音乐院学声乐。同时还学习大提琴、琵琶、钢琴和作曲。张曙是新音乐开创者和组织者中的一员主将。1933年经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为探索革命歌曲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他和聂耳、任光、田汉等人一次次地组织开展救亡歌咏活动,呕心沥血、夜以继日,给全民族的抗战起了伟大的推动作用。他先后两次被捕,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牢狱、酷刑没能使他屈服,反而使他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坚定地为真理而奋斗终身。1938年末,在广西桂林文昌门,张曙为了组织一次声势浩大的“桂林反轰炸歌咏大会”,遭受日寇敌机轰炸,年轻的张曙和爱女达真英勇遇难,享年30岁。
在张曙短暂而辉煌的30年生涯中,他融入家乡徽剧的音调,家乡戏连唱带说,通俗易懂,扩大和增强创作表现能力,作品更加贴近广大民众。他以在音乐上的造诣和救民于水火的革命热情,创造了革命歌曲近300首。其中《保卫祖国》、《洪波曲》、《日落西山》、《壮丁上前线》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当时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迅速传遍全国各地,成为抗日战争期间团结民众、鼓舞斗志,打击侵略者的有力武器。事后周恩来总理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称赞“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于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的两员猛将”。可惜英年早逝,死于日本飞机的炸弹之下。如今他的家乡歙县人民为缅怀人民音乐家张曙先生,特建造了张曙公园和张曙音乐广场现已对外开放,这里已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张曙故里柔川人杰地灵,古往今来,孕育培养出不少知名人物。如清顺治年间,进士张习孔;清康熙年间,有翰林院孔目;一代文豪著名文学家张潮,著有《幽影梦》、《虞初新志》等,柔川可谓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人文荟萃、贤才辈出之地。
我沿着蜿蜓的石板路,漫步在张曙故里柔川,了解一部近代杰出的革命音乐家、英勇的抗战歌手张曙先生成长的故事,我想张曙是柔川人民的骄傲,美丽的柔川将与张曙之名一样熠熠生辉。此时,一首《保卫祖国》热情奔放的歌曲在“张曙小学”播放,歌声优美动听、清脆悦耳,余音袅袅,仿佛又回荡在柔川新曙光的上空……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面对日益同质化的旅游格局,歙县旅游创新思路,积极构建以“一城”——徽州古城、“一江”——新安江山水画廊、“一山”——清凉峰、“一乡”——牌坊之乡、“一区”——黄...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