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结识一个叫老马的摄影师,年龄其实才三十出头。前不久,他发表的作品引起我的注意:皖南歙县全国十佳最美乡村教师潘立华,带了教学点上9个孩子在大山上对着这世界开心地笑。一个年近花甲的老教师和一群留守孩子,他们守着清贫的那份灿烂微笑,使我决定要去看看他们。
老马答应陪我去,却提了个条件,要我上山后与孩子们见面时装扮成圣诞老人,给孩子们一点现代感新惊喜。“只要能给孩子们带去欢乐,这不算问题。”我说,何况我本身就是个老人嘛。
三百多公里高速到歙县,再经上丰乡去潘老师的教学点。随着山势走高,河变成了溪,溪又成了幽深的山涧。车在山腰不断绕U形弯爬升,看到山顶今冬残留的第一场雪,一面五星红旗,一间白墙灰瓦的教室,豁然闪亮在眼前——潘老师的吴家坦教学点终于到了。
在孩子们围拢他们的马大哥撒欢时,我观察了这个教学点的简易设施。因为9个孩子4岁到9岁参差不齐,都还坐着小桌椅上课;黑板旁有爱心人士捐赠的电视机和放像设备。教室和灶房间的墙上,贴了不少注了拼音的汉字和一些小手工艺品。感觉空间小而简陋,却很温馨,像个大班幼儿园。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9个孩子,最小的不足4岁,学龄前的占了近一半。这课怎么上呢?潘老师一会儿给大孩子上课,一会儿给小孩子讲故事,做手工玩。中午吃饭,小的孩子还要喂。这既当老师又当妈的潘老师并不是一个教学水平一般的老师,他有37年教龄,是位小学高级教师,在未被央视评为“全国十佳最美乡村教师”前,就曾被县政府记过功。
全国十佳,荣誉来得有些突然,又在他事业低谷快收官的点上。他想想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逼着人们去适应。生源逐渐流失,多数跟了打工的父母去了城市。生源少了,教学点就要合并,潘老师近些年所在教学点不断关停,目前吴家坦是他供职的第5个教学点,可能也是他最后苦守的一个教学点。来这个教学点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不少家长对孩子上学不抱奢望。不能让穷孩子失去健康快乐的童年,不能叫孩子从小就对前途没了希望。为此,潘老师留守在这最后一个教学点上。虽然教学点小,甚至都有点不正规,可他认为值。
在给孩子们派送礼物时,我这个装扮得并不怎么像的圣诞老人,终于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知道我是谁吗?”“知道,圣诞老爷爷……”,孩子们拖了长长的尾音喊。“你们知道我从哪个国家来吗?”我想给孩子们说说加拿大与北欧争圣诞老人国籍的事,说说咱们东方文明与基督文明的大致差别,可孩子们尝到了第一口圣诞蛋糕后,课堂上瞬间没有了声音。这从来没有过的味觉,触发他们的小心灵想些什么呢?我没再说,只是看他们默默地吃,他们不时也怔怔地看我。此刻的“圣诞老人”既高兴,心里又有些酸楚。
知道“老马”带我这个“圣诞老人”来,潘老师很重视,从山上挖了些野山笋,下到小溪捕了些小河鱼招待我们,还外带一瓶好酒。山里人的热情全在实诚里,没有多少说词,只是那么两句:你们进趟山不易,山里寒,能喝,喝点。如果你端了酒杯,他立刻把自己的酒先喝干了,等着你。
喝了点酒,有话便向心里去了。“就没想过,就没机会离开这大山?”“没太想过下山,曾有亲戚为我谋过机关的差事,我没去。毕竟是个教师,教孩子是我的本分。”于是,山外的热闹渐渐离他远了。他慢慢也离不开这山,这些孩子们了。“你也渐渐老了,不想山外的儿孙?”“儿子是公务员,叫我下山去住呢。可这山里还有需要我的孩子啊。”“你这一生教了多少孩子?”“八百多,九百都不到。孔老夫子一生弟子三千,我能教到九百也好啊。”
这是我喝过的最暖心的一顿酒。一面国旗,一群孩子,就是潘老师的天下,就是他的快乐动力,也是他的终身成就。而且,难得他知足于此。
土楼(歙县)左俭/摄
新闻推荐
《法制日报》3月27日头版头条报道 交警办公区里冷冷清清,而马路对面,道路交通事故调解中心办公区却是熙熙攘攘,敞开式的调解大厅里,U形台旁挤满了人……记者近...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