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舒俊
近日,记者收到读者来信,写信人是77岁的老党员吴金根,方格稿纸,清秀工整的字迹,表达他快乐的晚年生活。
5月15日下午,记者如约来到屯溪洽阳南苑小区,走进单元楼,赫然看见两张用毛笔手书的“请不要随地吐痰”、“请不要乱抛脏物”标语贴在一楼墙上,暗想这或许就出自吴金根之手,进屋交谈后证实记者的猜想没错。
吴金根1米75的个头,有些偏瘦,但精神十足。他的老家在歙县昌溪,父亲十几岁就离开家乡到上海当学徒,吴金根出生在上海。生他那年,父亲51岁,他是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1944年,一家人回到老家,父亲还在上海工作。后来父亲所在的单位公私合营,父亲领了一笔生活费后回家。因家里人口多,经济困难,吴金根高中读了一年便休学了。1958年,他参加工作,在深渡区委任宣传干事,1962年考上安徽工学院金属热处理专业。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青海省西宁市,在青海工作了22年。1989年,他调到黄山市汽车运输公司,直到1999年退休。
2004年,企业退休党员进社区,他的组织关系转到屯溪区阳湖镇稽灵山社区,先后担任党支部书记、党委委员,现任社区六支部书记,支部有40多个党员。平时除参加社区活动,他还送学上门,收缴党费,看望生病党员。平时小区里有什么邻里纠纷,他知道了都会主动调解,还打扫楼道的公共卫生。有一次,楼上住户因下水问题导致他家卫生间漏水,他找到房主,提出由他找人来维修,材料费的三分之一由他来出,房主同意了,连物业都说像他这样的人少有。而他总觉得邻居相处还是以和为贵,把事情处理好就行,钱是小事。
吴金根介绍,他退休后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书价贵,我最早是到屯溪区图书馆办借书证,后来市图书馆开馆,每周我都会去两次,一呆就是一整天,每个月要借三本书看。我最喜欢看历史和徽文化方面的书籍。”在他的书桌上放着一本从图书馆借来的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旁边放着一本《新华字典》。“看古文,有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一下,活到老学到老嘛!”吴金根笑着说。
因老伴动过手术,身体不好,吴金根在家什么事都抢着做。每天早晨起床后,他就开始伺弄心爱的花草,在阳台上做运动,然后和老伴一起出门买菜,回来烧饭、洗衣都归他。70岁前,他还经常骑自行车带老伴,过了70岁,他改骑电瓶车。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带着老伴到周边逛逛。
吴金根也有着“辉煌”的过去:1982年被青海省政府授予省推广、引进技术三等奖;1997年被安徽省人事厅、省总工会评为“全省工会系统先进工作者”,享受地市级劳模待遇;建党90周年,他被阳湖镇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但他很低调,觉得有现在的生活还要感谢党的培养。“我有4个子女,3个都是党员。我刚退休那会儿工资才500多元,年年加工资,现在每月退休金有3100余元,老伴也有1000多元,衣食无忧,我们很满足。”吴金根感慨,生活在黄山是件很幸福的事,“这些年,屯溪的变化日新月异,绿化多了,马路宽了,城市干净了,山清水秀,心情舒畅。”
他年轻时就喜欢写东西,还曾是《青海日报》特约通讯员,来屯溪工作后,也常向《黄山日报》投稿。阳台上的并蒂莲花开正艳,吴金根和老伴也快迎来金婚。他几经修改,写下《老来乐》短文,希望能与更多老年人分享。(附《老来乐》:居新安胜地,观黄山美景,旷达心胸,不亦乐乎;听泉水弹琴,看竹松歌舞,愉悦身心,不亦乐乎;上山拔野笋,下溪摸螺蛳,嬉笑玩耍,不亦乐乎;携七旬发妻,昱城踏青游,老来有伴,不亦乐乎;下厨烹美食,小酌品美酒,衣食无忧,不亦乐乎;引泉煮香茗,提壶润兰草,陶冶情操,不亦乐乎;在家诵佳句,出门会佳友,出世脱俗,不亦乐乎;有朋远方来,屈膝述年轮,往事悠悠,不亦乐乎;伟大复兴梦,红日映中国,信念永固,不亦乐乎。)
新闻推荐
□ 记者 王玲琳晨刊讯 近日,歙县民政局组织全县各乡镇开展了低保专题检查互查活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人情保”、“关系保”现象,再次进行回头看,不断规范低保工作管理,切实...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