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舒 俊
3月17日10点多,记者来到歙县王村镇横联村三安片。大门口虽没招牌,但院中央那面迎风飘扬的国旗透露:这是一所学校。没错,这幢两层小楼就是横关学校三安教学点。
走进学校,只见几个孩子正蹲在教室外的角落里玩沙,一个老师模样的年轻女孩在走廊上清扫垃圾。女孩叫方淼,在桐城师范读书,今年3月到横关学校实习。三安教学点只有一名老师,老师出去学习,这周便由方淼担任临时老师。
说是两层楼,其实除了一间办公室,就是一间教室,其余房间闲置。教室里摆放着几张课桌,黑板上写了一首诗,旁边还写着声母、韵母。方淼告诉记者,学校有8个学生,年龄都只有五六岁,现在只能教一些拼音和简单的数学。
“她们都还是幼儿园的孩子,学校里也没什么玩具,只有一个可以扔来扔去的塑料球,她们也不大玩,最喜欢玩的就是院里堆的泥沙。”方淼说。见桌上放着一叠孩子们的图画本,记者随手翻开一本。“阿姨,这是我的,我画了好多水果。”“阿姨,你看看我的画吧。”见了陌生人,孩子们一齐挤过来,争相把自己的图画本给记者看。
中午11点10分放学,有的家长把孩子接回家吃饭,有的家长送饭来,不回去的孩子午休时间就在校看电视。教室外,朱健已站在摩托车旁,等着接女儿。他女儿今年6岁,去年下半年入学,家里离学校有三四里路。“我在屯溪做水电工,今天正好休息,就来接了,平时都是她妈妈接送。家里马上就要忙着采茶了,可必须有个人专门接送小孩。”朱健说。见记者采访,附近几个村民也说开了:“现在主要是没有生源,四五年前这里还有一二年级。以前多的时候有200多个学生,教室都是满的。”2003年小学毕业的小吴告诉记者:“我以前就在这儿读的,上学的时候,一个班都有四五十人,从幼儿班到五年级,每个年级都有。后来有了六年级,我们是第一届,就去横关学校读,每天自己骑车上学,要骑45分钟,早晨七点到校,五点就得起来。”
让朱健颇感烦恼的是,女儿马上就要读一年级了,可要转到离这儿十多里路的横关学校,接送就更不方便了。“再看吧,如果这儿能读一年级就好了。”临走,朱健说。
新闻推荐
□ 尘世伊语5采枇杷之行很快就成行了,这天我和枇杷都不上班,早早地到汽车站,跳上了去歙县方向的班车。可是没想到的,那个男人也去,原来那男人的老家在三潭,男人叫李峰,每年枇杷上市的...
歙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