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伟民
在20多年的砚雕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布宁夏银川、吉林通化等地,雕琢过贺兰砚,松花砚;并把在其他砚石雕刻中掌握的技法,合理运用到雕琢歙砚之上,走出了一条融百家之长的砚雕新路。他就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非遗歙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鲍宏锋。
3月22日,阴天。或许是少了春阳的普照吧,刚刚升高的气温又降下不少。可这并不影响一个5A景区的游客量,鲍宏锋的“宏锋砚雕”馆就开在清懿堂边上,不时地就有游人走进来,看一看馆内大小不一、图案多样的砚雕作品。这时的鲍宏锋就得放下手中的凿子,拍拍身上的灰尘,向游人介绍起歙砚来。
我们的采访就在鲍宏锋繁忙的工作中进行的。
学手艺就学雕砚台
鲍宏锋是歙县郑村镇棠樾村村民,别看他今年才40岁,却在歙砚这一行干出了自己的招牌和名头。一说起读书经历,鲍宏锋老用一句“不是那块料”来挪揄。1993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原因,鲍宏锋就辍学在家,跟着父母上山下田干起了农活。可年纪轻轻的总不能一辈子务农吧,当父母亲要求鲍宏锋去学一门手艺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雕砚台。
“卖田卖地,卖不了手艺。我当时就觉得学什么手艺都不如去学雕砚台。一方面是自己打小就喜欢砚台,特别崇拜砚雕师傅们,几天工夫就能在石头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来。另一方面,当时就觉得砚雕前景广阔,毕竟歙砚是四大名砚之一嘛。”
鲍宏锋的头一任师傅是刚从上丰工艺厂出来单干的江立明。在江师傅这里,鲍宏锋打下坚实的雕刻基础。“一块砚台在没有雕琢之前,它就是一块石头,如何随物就形,合理进行图案设计是关键。”鲍宏锋说道。一年之后,鲍宏锋又师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俞青。这次足足3年的学习,鲍宏锋的砚雕技艺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
谋生计闯宁夏上东北
出师之后,鲍宏锋自己在家里支了一个小加工铺,只是当时棠樾的旅游还处在萌芽状态,游人更是寥寥。为了谋生,鲍宏锋又随同歙县当地的其他几个砚雕师傅们一道去了宁夏银川,在那里的砚台加工作坊当师傅,从事当地贺兰砚的加工。
“银川当地大多是回民,许多习惯和我们这里不一样。表现在砚石加工上,也有许多不同。”鲍宏锋介绍,“贺兰砚总体风格简洁单一,在雕琢的技艺上不是非常讲究。”鲍宏锋等歙砚师傅们的到来,对贺兰砚在雕刻技艺及观感上是一次质的革命和飞跃。“现在,我们歙县还有30多人就留在了银川,我之所以回来,那时刚结婚不久,妻子也怀了孩子,于是决定回家。”
2007年初,对于回到家乡的鲍宏锋来说,也只是“小住”而已,两年之后,他带着妻子又开始了北上吉林的行程。“那时候,一个月有12000多元的工资,后来又涨到15000元,应该是个不错的待遇了。”那时候,许多东北的砚石加工厂家来歙县招砚雕师傅,鲍宏锋的手艺一下子就进入了招人者的视野。这一次,鲍宏锋加工的是松花砚,一干就是三年。时间虽说不长,但身怀多种砚雕技法,有了不同地域技艺的碰撞,鲍宏锋的砚雕技艺又提高了一大步。
回家开个砚雕馆
多年的外出“打工”,鲍宏锋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2012年,鲍宏锋再次回到家乡。“说实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不出去闯荡是不会理解的。”鲍宏锋说,这次回乡就不再出去了,而是正儿八经地开起了砚石馆,一边加工,一边销售。
鲍宏锋认为,歙砚意境深远,他在外也带了不少徒弟,但是能学成的却没有。“歙县有中国山水画的感觉,利用砚石的自然颜色作搭配去进行设计。在宁夏、通化,我们很容易就能融入当地的图案,比如把小桥流水换成篱笆墙、烧炕等,但是他们却仿不好我们的歙砚技法。”
在外多年的鲍宏锋出手的砚雕作品,无形中就包含了不少其他砚雕的技法,这让许多歙砚同行眼前一亮。他们认为,这在提升歙砚的品质和观感上是一次质的提升。
经过多年的打磨,鲍宏锋已逐成自己“师古而不拘古、传承更有创新”独特技法。他对歙县龟甲纹砚石的理解和创作颇具心得,砚雕技艺沉稳娴熟,作品精巧细腻,构图简练匀称,线条准确流畅,点线面结合上极为融洽,作品更是多次获奖,是非遗歙砚制作技艺传承人之一。
追逐他乡石,提我歙砚技。我们希望有着多年外出阅历、掌握多种砚雕技法的鲍宏锋,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好地汲各派之长,在歙砚技法上予以合理利用,在继承中创新,为歙砚的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新闻推荐
3月,新安江山水画廊两岸的油菜花好似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吸引了大批游客。图为3月20日下午,游客在歙县深渡港口排队等候登船。记者 樊成柱/摄...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