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舒俊 文/摄
在黄山大地上,散落着一颗颗犹如璀璨明珠般的古村落,歙县森村乡黄备村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村内数百步或几步就有一桥,因而以“百桥”闻名,加上原生态的老屋、古坝、清溪、祠堂,一派“小桥流水人家”景象。
A 千年古村养在深闺
黄备村处在皖南山区,距离黄山市区约30公里,沿着九里十三弯的公路,两边青山绿水环绕。临近村庄,豁然开朗,一个充满生机的村庄呈现眼前。
黄备村,始建于北宋。据载,黄备先人张保望在绩溪为县令时曾举家避难于篁墩,后来为保黄备一方太平,又不忘先人在篁墩避难的经历,故取名黄备。“备者”,取备乱自保之意,古时亦称“桃源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村中以张姓族人居多。
据村里老人回忆,黄备有很多古建筑,如牌楼、观音堂、尼姑庵、下门厅、天官第等等,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名胜古迹大部分已不复存在。目前,该村沿河两岸仍可见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德馨堂”、“耕德堂”、“维新堂”和“崇德堂”,还有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张氏统祠、履坦、桃源里等古建筑。
B 游客探秘不虚此行
“这座桥叫廻源桥,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到了这儿,就是黄备的地界了。”森村中心学校老师张海英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黄备村历史的研究,业余时间她也会充当“导游”,为外地游客介绍村史。永昌桥、集庆桥、宗穆桥、浪霜桥……村内的桥或平或拱,或古朴或婉约,各种石桥、木桥加起来一百有余,今年初被驴友发现并通过网络传播后,迎来一批批前来探秘的游客。
位于村东侧的水口坝建于南宋,坝上栽有槐树、香樟、黄连木、冬青、苦槠……虽历时两百年以上,仍参天耸立,绿荫如盖。这里就是一处天然的公园,也是夏季乘凉的好所在,坝上有散步的,树下有休憩的,桥上有弈棋的。午饭过后,大树底下,一位村民悠然地拉起二胡,从屯溪来的游人程先生当即和着琴声有板有眼地唱起来,周围的村民或站或坐,津津有味地听着,恬淡、享受的神情令人沉醉。屯溪区阜上社区晨练队的余桂花一路观景一路和队员们感叹,“这儿非常美,有古桥、古宅,村民也很热情,真是不虚此行。”游客程利芬也是第一次走进黄备,尽管此前她走过不少古村落,但黄备留给她的印象还是很特别,“希望像这样的古村落好好加以保护,多多宣传,让更多的游客走进黄备,带动村民致富。”
C 村民自发保护宣传
说起黄备,不得不提“黄备文化事业基金会”。基金会的管理人员都是该村村民,会长张国友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农村的物质生活好了,但没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张喜来是我们村走出去的企业家,他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付出了很多,连续三年在村里举办春节联欢会,整套音响、摄像设备都由他无偿提供,但靠个人的力量还不够,公益事业需要大家一起做,去年下半年,我们筹建了黄备文化事业基金会。”张国友介绍说,基金会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帮助困难群众、举办每年一次的乡村“春晚”、购置活动舞台和音响、河道清淤、投放鱼苗、环境整治……他们计划五年内将黄备打造成令人向往的“百桥村”。“每年村里办的春晚都很吸引人,我最喜欢看了。”村民张碧琴笑着说。86岁的村民张祖光也说,这两年村子变化很大,“这个基金会搞得好,整个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之间更和谐了,相信以后会更好。”
副会长张兆娥还给记者看了她们建的“黄备大祠堂”微信群,“现在群里已经有90多人。黄备人才辈出,在外拼搏的成功人士不计其数,他们在外努力工作,也想为建设美好家乡贡献力量,我们就建了这个群,让大家有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也是想把黄备人团结起来,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另一位副会长朱菊花是黄备小学校长,为了宣传家乡,她们还设计了响亮的口号:“安徽有黄山,黄山有黄备,安徽黄山,黄山黄备,让黄备美好乡村美名扬!”说罢,她飞扬的嘴角带着自信的微笑。
森村乡政府负责人吴开秋表示,黄备村历史悠久,以桥多著称,下一步准备将张氏统祠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着手恢复祠堂前进的五凤楼,同时围绕村内环境整治提升打造一些项目,修建古道、建停车场,主打以古桥、古村落和农事体验相结合的生态乡村游。
新闻推荐
□ 记者 舒俊在本届深圳文博会上,黄山市几家歙砚参展企业吸引着客商目光。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黄山市歙砚工艺研究所所长钱胜利已经第九次参加深圳文博会,每年都有...
歙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