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伟民
他是一个农民画家,足迹遍布家乡及周边的每一个村落。他以家乡的山山水水、花鸟虫鱼入画,师古人、师自然,学习传统,又跳出传统,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他的画作线条流畅,笔墨传情,一景一物都带着对家乡爱的体温……他就是省美协会员、植三书画院院长王勇——
丙申谷雨,暮春晴朗的阳光下,一个歙南山区葱郁的春天,已被大自然这支画笔泼洒得尽致淋漓。王勇家与杞梓里镇政府一墙之隔,一个不大的院子,却是花草遍地,处处透着主人的雅趣。
王勇出生于1964年,而真正与书画结缘,却是最近十年的事情。过了不惑的年纪,王勇才开始研习丹青,一举成为安徽省知名画家、北京东方名家书画院特聘画师。这样的成就,让人吃惊。
杞梓里是清货币理论家、财政学家王茂荫的故乡,王勇就是王茂荫同宗后人。王勇孩提时代的整个学习阶段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读小学的时候,王勇与镇文化站一名胡姓老师结缘,学习人物素描,间或外出写生,悄然走进了书画领域。
王勇画作杂博,有山水,有花鸟,更有人物。寥寥数笔,就能传神地完成一幅“达摩面壁”图。而这些本事,正是小时候练就的。在人生的历程中,王勇真可谓一波三折。小时候过继给了舅舅家。还在读书的他为了顶外公班,找个“铁饭碗”,却把学业给耽误了。
无奈之下,原本在校读书的王勇扛起了锄头,在家足足务农了四年。直到19岁那年,才顶班去了淮南工作。4年后,辗转调回歙县工艺厂从事砚雕。王勇不仅聪慧过人,更多的是他的吃苦精神和琢磨的狠劲,凡事都求一个出新出彩。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他以刀代笔,让新安山水的图案在砚石上得以呈现,王勇也成了市级徽州三雕石雕的非遗传承人。正是这一阶段的经历,为他后来转行书画打下了根基。
有了一技之长,有了一个稳定的工作,对于出身农村的王勇来说,无疑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可是好景不长,1998年,县工艺厂倒闭,王勇下岗了。下岗后为了谋生,王勇开了个小作坊,经营歙砚。2003年的一场非典,生意降至冰点,无法承受入不敷出的经济窘境,无奈之下回到了家乡,靠着雕刻墓碑谋生。繁忙的劳作,让40才出头的王勇感到力不从心。2006年,王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重起炉灶,改行画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王勇艰辛努力和付出,只有他自己和身边的人才知道。王勇经常外出写生,为了掌握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致,王勇尝尽了大自然的酷暑和严寒。一手提一个写生纸袋,一手提一个小板凳,随便一坐就是一个日出日落。家乡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艰难求索的足迹。
2011年,王勇牵头在家乡成立了“植三书画院”,他出任院长,把家乡爱好书画的一群人聚在一起,绘画技艺有了很大的提升。2015年,油菜花开时节,王勇的一幅精品画作《春到江南》经中国美院竹林会馆著名书法家、字画收藏家叶征潮先生作为最新藏品“晒出”后,在书画界引起一片轰动。书画界人士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王勇的山水画吸取了西方油画的色彩使用方法,又维护了传统文人对山水画的审美要求,画风中西结合,笔精墨妙,色彩使用恰到好处,开启了传统国画表现模式新格调,将中国山水画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峰。”
王勇在画作中融入了对家乡浓浓的爱和依恋的山水画作品,博得了书画界人士的普遍喜爱。十年一剑翰墨缘,推介家乡惟痴心。现在的王勇“订单”无数,他的所有时间都放在了绘画艺术的创作上。他也有一个私心,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创作,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徽州,了解歙县,了解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
新闻推荐
□ 张 路晨刊讯 近日,歙县卫计委印发2016年妇幼健康服务工作要点,要求有关单位贯彻落实。据悉,今年该县主要从四方面加强妇幼健康服务工作。一是加强依法管理,倡导多形...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