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感觉自己没文化、没技术、没资金,又残疾,典型的‘三无一有’,哪敢想什么发展。”歙县绍濂乡古祝村13组的贫困户吴中山感慨万分,常常跟人说起自己这几年的变化,“现在,我种了十几亩覆盆子和猕猴桃,每年收入有三四万元。”
看看现在,想想以前,吴中山越干越带劲,越干越有滋味。他自编了一首顺口溜:“扶贫政策好,自己要勤劳;要是坐等靠,什么都拉倒。”今年,他又租下了村里的40亩扶贫产业基地,发展油茶,并在油茶中间套种中草药白芨。
2015年,家住海拔800米高山的贫困户吴中山,在帮扶人的引导和鼓励下,通过金融扶贫小额信贷,依托周围荒山资源,种植覆盆子和猕猴桃,短短两年,他家的年收入就达到2万余元,顺利地脱了贫。满满的获得感给了他很大激励,“生活就是生产加干活,不干活日子就一点没意思。”此后,他不仅扩大了种植面积,还热心向其他贫困户介绍经验,传授种植技术,一跃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种植能手。在脱贫过程中,他的自信心得到巩固,他说最幸福的事就是大家不仅对他的印象改变了,还把他作为脱贫典型、技术能手。
像吴中山这样的脱贫户,绍濂乡还有不少。这几年,绍濂乡以扶贫扶志为抓手,邀请农技专家开展菊花、黄蜀葵、香榧、梅干菜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造血能力。动员贫困户参加“创城创卫”公益活动,持续开展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改善人居环境,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以获得感来增加贫困人口的社会认同感,让成就感来强化贫困户的自信自尊,从而振奋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大大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徐建飞·
新闻推荐
徽州美食毛豆腐吸引众多游客刘桥梁/摄茶园中的旗袍秀戴巍/摄乡村小学摄影兴趣班的小朋友领到相机啦游客在体验民俗舞龙当...
歙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