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华
周六下午,我想起多时未曾见到万松林。于是,趁着秋日气爽,带着妻儿去走一走,顺便去万松林拍几张照片。
选的时机还是挺好的,秋日的田野收割过,才刚刚播下油菜籽,那机耕出的垄还未见青苗呢,我们沿着弯弯曲曲如“s”形的田间路往前走。
前面就是万松林了,跟着身边的儿子突然说。儿子的记忆不错,都有好几年了。我们初来的时候,南屏风景区的新入口才开设。我带他来的,那也是一个秋日的下午,就如今天的天气一样,让人心旷神怡。
初识万松林,我深为它的造势而感动。这一片本是西武盆地,地势低洼,却有着这么多年岁久远的树林,保留下来当是不简单。我走上前去,再细读《万松林桥记》,上记士绅为乡梓造福乡里,不惜花重金,倾力为南屏水系调剂,以保一方安宁,不受自然灾害侵扰。从中可以窥见富甲一方的徽州商人乐善好施啊。
这碑文是当年刘大魁所写,系桐城派的名家,当年曾在黟县当过几年教谕。一个书香大邑的名家来到徽州的山野之土,眼前壮丽的景致,让他不禁为商人的义举而感怀不已,徽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南屏人是有魄力的。
我们在万松桥上徘徊着,寻找角度捕捉摄像的最佳瞬间。这时,却又见一队人往这里来。有导游带队,妻子对我说,我们跟上去吧,让儿子听一听讲解。尽管我这些年深究当地的风俗民情。但要让妻儿得知,还是从通俗的讲解中了解才是更好。我没有说话,紧跟了上去。
“万松林!”我听见一位老人喃喃自语。这时队伍大半已经过桥去,老者却落在后面,我方注意这位老人的穿着像乡里的老人,脚上一双布做的夹鞋,好像还是新的,是黟县特产。他的眼睛在四处张望着,好像在找寻着什么。
妻子已经上前,我收起相机,上前搭讪:“大伯,您是本地人吧?”我见刚才那队里唯有他是当地人的装束,很朴素。但又见他言语中多有迷恋与惊喜,是不是外地回来的本地人?
“哦,我是本地人。”他有口无心地回答我这个陌生人,“我是带家人来这里玩。”他的眼里似乎还在巡视着。
“当年,这里每年都要发大水,这桥是连着两边的重要通道。下边的老桥,没有牢固的,大水常把它冲垮。这里曾是我们游玩的地方。那时岸边杨柳依依……”
老人的话语是不由自主的,方言音还浓。“您是回乡的?看来已有多年没有回来了吧?”我说这话后,感觉有些唐突。我好像看到老人眼中湿润了,那是老泪啊。
“老先生,前面就是万松林了。万松书院,很早就倒了,你小时候看见过吗?”导游小姐是个细心的女子。“那时也没有了,我在这里时才8岁,现在已经快80岁了,我只记得一些印象了。万松林还在。那还真不错。”老人叙述着这一切,言语上多是神采飞扬,为自己的记忆深刻骄傲呢。
啊,70年在外漂泊。今天他是来故乡寻根的。我与妻子递了一个眼色,我是个热心人,特别喜欢与老人交往,喜欢从他们心中了解一些往事。我决定放弃去其他地方玩了,跟着他们一同往万松林中去。
他们是一群人,而且又有导游,他们可以多方面了解南屏,加上我这样一个当地人,路途更加熟悉了。他们对我们的跟随也不在意,还主动与我们聊天,问及黟县的一些情况。我们一路走去,旧时的景致在老人的口中一一叙述,很多都已经看不见了。那不是解说,而是回忆当年的生活。他很真诚地说某处有个庵,某处还有个亭子,可以避风雨。老人指着前面道路对我说:“这条路通往官路,以前这可全是石板路。”
我发现老人对于路感怀不已,可惜有些路已经被挖掉,有些坑洼。后来用鹅卵石铺的路,并不是当年的路。“以前的有钱人造路很积极的,当年南屏可是个富甲一方的大乡村。乐善好施的人很多。”老人接着说,“这路修过西武岭。路边还有亭子,供人休息。”
“南薰别墅!”老人惊喜地说,“啊,我的家就在那边。”
“这个人是谁?”我被一个老太问。“他当年是这个村的,8岁去了南昌,家好像就在南薰别墅边。”
“他姓叶?”老太又问我。“是啊。”我回答道。
“就在这里,就在这里!”这时,只见老人拉着一位老太的手说。老友告诉老人,他当年的家就在这里,只是后来这里卖给了她家。她指着对面一棵桂花树说。
“是的,是的。”老人很激动。
看来,70年并未磨掉太多的记忆。在厅堂里,他与那位老人留影。原来几年前他就书信联系本地一位远亲回乡找亲人,告诉了他一些情况。今年他是自己来,他相信肯定会有亲人在,肯定知道一些事情。
70年了,太漫长了。我们三人不由自主地陪着他们一家人,穿梭于这些祠堂与古民居里。一段段亲情故事,被老人一一简述出来,他好像已无法详细说完,已经等不及了。他还有太多要对身边的儿女们诉说啊。
他们在南屏迷宫式的村落里行走,跟随着老人谈论往事。我们不常来,可也算是熟悉地方的人,可却常跟不上老人的步伐,更不用谈他的儿孙们了。老人突然钻入一条小巷中,不见了。导游也没法,只得笑笑,走到另外一处等他们出来。
老人的身边只有他的孙女紧跟着。“爷爷,以后我们每年来一次,如何?”
“好啊。我也来不了几次了。”老人笑了。
“爷爷,这里的民谣怎么唱的?”女孩突然问道。
“哦。”老人顿了顿,好像在润嗓子。
“猪砍柴,猫烧饭,……”这是我们多么熟悉的民谣啊!
我与妻子笑了。我们看着,听着他们爷孙俩携手唱起了民谣,迷宫中的路越来越亮堂了。
我们感慨老人不虚此行啊。寻根之行还在继续着,我们没有再惊动他们一家,可他们却在向我们挥手致意。我们转向另一处,转身去村口的万松林,在那里,我们要好好地拍几张风景照。阳光这时显得有些昏黄了,正适宜拍照呢。
新闻推荐
“真是太感谢了,这可是我们的救命钱啊!”当交通事故受害人陈某的家属提取账户上由黟县人民法院先于执行的12万元钱时,不由得热泪盈眶。今年4月,受害人陈某在黟县发生交通事故,先后到黟县人民...
黟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