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东林
古徽州地处安徽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气候,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独特的食物,比如传承了数百年的徽州毛豆腐。如今毛豆腐的香味仍然飘散在徽州的大街小巷中,成为一道浓厚徽州记忆的饮食文化。
徽州毛豆腐素有“徽州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之称,吃起来鲜醇爽口,闻起来芳香诱人。从铺着青石板的某个巷弄里,或者雕花飞檐的某个徽派民居门口,总有个人在豆腐担前熟练地煎炸着毛豆腐,毛豆腐在菜油的煎炸下变得外焦里嫩,独特的香味吸引了一群孩子围拢过来。童年的我,就是在乡间小道上追逐着走街串巷卖毛豆腐的小贩中长大的,小贩敲着竹板招引顾客,一头置平底锅、炉、柴,一头置毛豆腐匣子、香油筒和碟筷。那浓郁的香味,成为我记忆中家乡的味道,浓缩着我对徽州文化的记忆。
徽州毛豆腐到底始于何时,至今说法不一,其一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兵败徽州,逃至休宁一带,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一随从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在此处的几块豆腐,但已发酵长毛,因别无它物,随从只得将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给朱元璋吃。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鲜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兴。转败为胜后,下令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毛豆腐遂在徽州流传下来。
其二说由清代太平县仙源乡举子王致和创造,康熙八年(1669年)王致和赴京赶考落第,盘缠用尽,便在京城以磨制豆腐为生,一次天热豆腐卖不出去,想起家乡的臭豆腐,但不知如何制作,便将豆腐切成小块,加盐及花椒等封在其中,后来发现已发臭长毛,取出用油煎过食用,味道特别鲜美。
史书对徽州毛豆腐有记载的,当属明代李日华《蓬拢夜话》中:“黟县人喜于夏秋间醢腐,令变色生毛,随拭去之,俟稍干,投沸油中灼过,如制馓法,漉出,以他物芼烹之,云有海中鲍鱼之味。”这里的“醢腐”,就是让豆腐坯发霉,因为并没有腌制后熟,而是油煎“如制馓法”,然后“漉出,以他物芼烹之”,所以李日华描述的,算是一种风味独特的毛豆腐。
徽州毛豆腐其实是将豆腐切成块状,进行发酵的过程,使之长出寸许白毛,那些白毛就是毛霉菌的菌丝,是它们赋予了豆腐新的活力。古时的毛豆腐制作有着严格的尺寸规定,每条立方体的尺寸约为八厘米长二厘米宽一厘米高,这尺寸乃古徽州金条的大小规格,加之其金黄其外银白其内的特色,无论卖者还是吃者,似乎都讨了个口彩,暗示发家致富的寓意。
如今要想吃毛豆腐不再是单靠挑担的小贩,随处的大小饭店里都能吃上毛豆腐,菜市场里也有生的毛豆腐可买。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外地游客慕名来品尝徽州毛豆腐的络绎不绝。徽州毛豆腐以其具有代表性的徽州饮食文化特征和传承起源,甚至被央视专题片《舌尖上的中国》摄制播出。徽州毛豆腐,数百年来方兴未艾,是徽州饮食里一道不可忽视的美食,是阅读徽州文化里一节不可翻越而过的地方文化。
虽然现在品尝毛豆腐的场所随处可见,但我觉得,品尝徽州毛豆腐最好的去处,仍然还是去那些露天摆设的小摊贩那吃着有回味,有记忆。就着平底锅里嗞嗞作响的毛豆腐,小贩们熟练地翻面,毛豆腐被菜油煎得焦黄,撒上一些葱、蒜,涂上自制的辣椒酱,夹起一块轻咬一口,然后扯着粗嗓子,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着。乡下老家的码头上,记忆中常常有乘船靠岸的乡民办完事,要上一两块钱的毛豆腐,喝着劣质酒,露出焦黄或乌黑的牙齿,大快朵颐,甚是享受。那滋味,那感觉,仿佛找回了散落多年的乡村味道。
一副小小的豆腐担子,挑起的不仅仅是徽州人民精于劳作、勤劳致富的愿望,更是担起了架设古今的文化传承,挑出了徽州文化走出乡间走向外地的文化道路。
新闻推荐
□ 孙义明晨刊讯 “老张,你家的房子属于老旧房,现在进入汛期了,如果房子有异常一定要及时跟我们讲……”日前,黟县西递启动汛期安全工作,网格员吴荣军在走访过程中时刻不忘提醒群...
黟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