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桃模具□ 江志伟/文 汪苹/图
所谓“黟县打食桃”,就是指流行于黟县一带并传承至今的、打制一种叫作“食桃”的米馃类食品的民间习俗与打制技艺,现在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了。而在黟县民间形成的共识是:每年的春节期间,倘若谁家没有打食桃、谁人没有吃食桃的话,那么,那家、那人就近乎于今年没有过到年。
“黟县打食桃”的打制技艺,包括“碾制米粉”、“鞣制粉团”、“入模打制”、“上笼蒸熟”、“点红晾干”等五道工序。黟县人家是把每年的“打食桃”当作家中的一件喜事来对待的,往往是左邻右舍间相约在同一天、相聚在同一处来进行的,一般都由各家各户的女人家来完成,所谓“三个女人一台戏,欢聚一起更喜庆”。她们先用开水将混合好的米粉反复鞣制、和成粉团,又将粉团按扁压入食桃模中,再用手掌轻轻按压、抹平之后,就可手握食桃模的手柄,将之翻转在案板上猛敲,使成型的食桃脱模;再将累积的“食桃”一一放入蒸笼蒸熟之后,就将食桃连同蒸布一块倒入竹匾之中点红、晾干,至此,“黟县打食桃”就完成了一整套工序。“黟县打食桃”的现场十分喜庆、令人难忘:但见那食桃模敲响木案板的回声嗡嗡脆响、此起彼伏,那布满着食桃半成品的竹匾满满当当、星罗棋布,那蒸笼四周不断喷射出的洋溢着食桃奇香的蒸汽氤氤氲氲、袅袅直上……好一派和谐睦邻、喜气洋洋、敲敲打打、热热闹闹、说说笑笑、红红火火的“打食桃”场景。
在此五道工序中,要数“碾制米粉”与“入模打制”最有说道。这是因为,在“碾制米粉”工序中,那用于“黟县打食桃”的“米粉”,可不是一般的米粉,而是用优质籼米掺入一定比例的糯米加工而成的混合米粉;而且那“加工”的方式,最好要用原生态的石磨研粉或水碓舂粉为最佳,而用机器加工的次之。在“入模打制”工序中,那打制食桃的“食桃模”,可是大有文章在里边:首先是那制作食桃模的木料,必须选用木质细腻、纹路缜密的石楠木、黄柏、枣木、桃木等制作,而用其它的木料,就难以抵挡反复的敲打,也不便于雕刻;其次是“食桃模”上雕刻着的图案,要将“麒麟送子、寿星福星和元宝等”巧妙地绘制在“桃形构架”图案中的设计、雕刻技艺非常考究,必须综合采用徽州木雕的相关技艺,才能寓意深长、相得益彰。
“黟县打食桃”的民间习俗,大致有这么几点值得一说:其一,黟县“桃花源里人家”的特质,决定了“黟县米馃”的“食桃”名称与“食桃模”的“桃”样造型;而在黟县的周边区域,虽然也都有制作米馃的习俗,然而却没有将“米馃”叫作“食桃”的,可见“食桃”是“桃花源里人家”所独有的产物。其二,黟县“徽商故里”、“礼仪之邦”的特质,又决定了“黟县打食桃”的“徽商商旅驿路上的干粮、快餐”功能;同时,在黟县人家,人们都有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互送食桃的习俗,这里互送的是“寿桃”的“寿”、“蟠桃”的“福”和“仙桃”的“平安、祥和”。其三,“黟县打食桃”所用的食桃模艺术,已经引起专家学者们的关注,有论文指出:黟县食桃模的图案“集中体现了广大民众崇尚礼仪、繁衍生息的朴素愿望,其纯真、自然、质朴、夸张、稚拙、简括等审美特征。
难怪好多来黄山、来黟县观光的海内外游客,在品尝了黟县食桃之后,都纷纷还要再买一只“食桃模”带回去,作个“见模思桃”的纪念。
新闻推荐
□ 朱煜峰 李寿山晨刊讯 农历新年刚过,正值春耕备耕之季,黟县美溪乡抢抓农时,做实春耕备耕生产各项工作。该乡加强各项惠农政策的宣传落实,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
黟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