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闻 歙县新闻 休宁新闻 黟县新闻 祁门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黟县新闻 > 正文

履印点点杏坛不老松——记鲐背之年的王棠荪、胡如莺伉俪

来源:黄山日报 2018-09-13 01:03   https://www.yybnet.net/
江少滨

1953年秋,我在黟县初中上初二,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刚从休宁师范调来的王棠荪老师。王老师二十多岁,青年团员,工作热情,教学认真,批改作业很仔细,字也写得好。我记得,天冷时,他常常穿一件挺括的黑呢子长大衣,在我们小孩子眼中,觉得挺有风度。

初三时,王老师调教其他班了。

1962年秋,我从合肥师院毕业,分配到黟中(1958年改完中)工作,王老师这时在学校教导处,具体工作是排课表和刻写讲义。原来在1957年的那场运动中,他被降职降薪,开除团籍,留校监督劳动,原本是一介书生,现在却要打猪草、整猪栏、犁田、挑砻糠、拉板车……吃了许多苦头,受了种种屈辱,一言难以尽述,直到1961年12月,摘去“右派”帽子(称作“摘帽右派”)才得以在教导处当一名普通职员。

教导处的这两项工作,看起来很简单,其实要干好,很不容易:拿排课来说,学校有初中有高中,班级多,为了贯彻“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各班学生都有劳动任务,一个老师可能要兼几个课头,今天这几个班劳动,明天那几个班劳动,这边要调课,那边要补课,挺麻烦,挺复杂,劳心费神,王老师却能做得有条不紊,少出差错。再说刻钢板(刻写),这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活,你毛笔字、钢笔字写得再好,“钢板字”却不一定能写好,我们刻过钢板的人都有体会,而王老师刻写的每一张讲义,可以说都是高质量的:首先是字清晰漂亮,方方正正,有点像宋体,但不呆板,油印几百张都不破损;其次是他刻写的讲义很少出错,王老师原先就是语文教师,老师们送去的讲义底稿,文字上有什么错漏(包括标点符号),他都能给以更改或添补,所以,王老师刻写的讲义,师生们都非常满意。

“文革”中,黟中被撤销,1969年初,我离开学校去了宏村,与王老师分别了。

十年以后,我又回到了黟中。这时,王老师的“右派”已平反,迎来了生命的第二个春天,我见到他时,见到他容光焕发,精力充沛,不像五十多岁的人。他连续多年任初中一个班的班主任,教两个班语文,工作量很重,但始终勤勤恳恳,殚精竭虑,曾三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那时,家长们都千方百计要把自己的孩子放到王老师的班上(我也一样)。1983年,王老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1952年开始,他曾多次提交入党申请,如今终于实现了多少年的愿望。此后,又多次被学校党支部、县直机关党委、县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党员。1987年他正式退休。

我知道并认识王老师的夫人胡如莺老师,是在“文革”以后。胡老师出身教育世家,她的祖父是清末学者,创办“杏墩书塾”的胡元吉(胡敬庵)先生。那时,她在离县城不远的一个叫“易安”的小山村教学,一人一校,学生虽然不多,但有四个年级,学校一切事务都是一个人操持,但她却干得很出色,据说原来公社准备调她到城里红旗小学,可村里的群众就是不舍得她走,最终没有调成。而最让人称道的是,在王老师最困难的时候,她始终不离不弃,两人互相扶持,相濡以沫。在漫长的二十年中,他们始终保持低调甚至谦卑,经济上又十分拮据,当时两个人的工资一共才六十多元,却要维持六个人的生活(夫妻二人,两个小孩,加上王老师的祖母和胡老师的母亲),到1962年,又增加了两个小孩,八个人,仍然靠这点钱过日子,只能节衣缩食,艰难度日。胡老师好在身处农村,在工作之余,除了教育子女,缝补浆洗,还在附近开点荒种点菜,贴补生活。无论是从旧道德还是新道德看,胡老师都值得点赞,她的确是一位贤妻良母。

王老师生于1927年,胡老师与他同庚,属兔,两人五岁时订了“娃娃亲”,1950年结婚,如今都已是鲐背老人了,但两人都耳聪目明,精神矍铄,王老师喜欢读书看报,不久前,又增加了一项“玩微信”的生活内容;胡老师则喜欢听歌,看孙辈们发来的视频,每天下午还要打打娱乐麻将。他们所育的两男两女,各家都有了第三代,四世同堂,其乐融融。而且子女们对老人都十分尊敬、孝顺,孙辈也都有出息。前年春节,两位老人九十初度,全家22人(四个子女每家五人共二十人)在酒店聚会,晚辈们给老人祝寿,笑语声喧,老人身穿大红袄子,容光焕发,喜气洋洋,不论大人小孩,给每人发了一个两千元的大红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寿的人越来越多,在教师队伍中也是如此,但像他们二老如此之高龄,而身板子又如此硬朗,实在不多见。

我比王老师他们刚好小一纪,都属“兔科”。王老师微信上的昵称是“蓝兔太公”,我跟他开玩笑说,我就叫“白兔公公”吧,我们很谈得来。他是目前我唯一健在的初中老师。我们两家住得不远,我经常去看望他,叙叙旧,谈谈心,现在我也是“杖朝”老人了,以我这样的年龄,还有一位曾经给我授业的老师,我在他面前喊一声“王老师”,是十分难得的,这也是一种缘分,因而非常开心。

两位老人一直都是自己买菜烧饭,浆衣洗衫,子女们因为各自都有家庭事务,不能天天伺候左右,因此多次劝他们雇请一位保姆做做家务,自己多休息休息,直到去年,他们才答应下来。

他们虽然历尽坎坷,但晚年生活却过得幸福,充实。有两句祝寿的古话说得好:“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意思是“福寿双全”,如果用在王老师和胡老师的身上,我以为是很贴切的。

新闻推荐

老师的法宝 熊孩子的克星 戒尺之下 打有文化

对付“熊孩子”,现在的老师以批评教育为主,但古代的老师则毫不留情,他们手持长长的戒尺,以此震慑和惩戒违反课堂纪律和不...

黟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履印点点杏坛不老松——记鲐背之年的王棠荪、胡如莺伉俪)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