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廌(zhi),字谏臣,又字愚庵,号柱三,日照县城人,生于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卒于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李应廌一生主要在翰林院任职,是清代著名公卿。
李应廌幼时聪颖过人。传说李应廌的父亲李簠有个好友,是看坟地的风水先生。有一次,这位风水先生来看望李应廌,临走时对李簠说:“您对我太好了,我别无可赠,送一处坟地相报。”于是,李簠随风水先生来到县城东北角。风水先生指着一块地对李簠说:“就是这里,这是一穴好地,用在此处,可出‘大人\’。”李应廌听后不禁喜形于色,可那先生接着又说:“不过,得上劲要晚—些,你用上,到第三辈才发科。”李簠闻言,怅然若失。这时,跟在父亲身后的李应廌却不紧不慢地插了一句话:“那,把我爷爷的坟迁来用上,不是正好吗?”两个大人听了,恍然大悟。风水先生转过身来看着站在旁边的李应廌,心想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却有如此之心。突然,他说了声:“大人就在面前!”接着“扑通”一声跪在李应廌面前。
1665年(清康熙四年),李应廌考中举人,任东昌府临清州学正。1675年(康熙十四年)李应廌中进士,先是定“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1678年(康熙十七年),他担任会试同考官,以后先后担任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日讲官起居注,并负责修明史会典。
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李应廌授提督顺天学政,差满后奉旨接任三年。嗣后,又升任左右春坊庶子兼翰林院侍讲侍读,改授京堂补太常寺少卿加五级,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任三朝国史政治典训一统志副总裁。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十七年(1688年)、三十年(1691年)、三十二年(1693年),先后授文林郎、奉直大夫、通议大夫、光禄大夫及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加七级。之后,奉命修永定河、南河,竣工后受诏回京,乃进二阶。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二月十九日,李应廌去世。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二十四日,康熙帝制祭文,奉送祭品,派登州府知府,到灵堂致祭。祭文中说:“李应廌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冀遐龄,忽闻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垆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
李应廌自入仕途,一路青云直上,他“文思渊博,简居词苑”,“俊伟英姿,光明磊落”,“忠厚俭朴”,“奉职无愆”,颇受康熙帝器重,称为“股肱良臣”。
清康熙二十五年(1706年)四月二十五日,朝廷命李应廌提督顺天等处学政。当时京城附近八个府,学风文风极为不正,科举取士因徇私舞弊大受干扰。康熙帝深知“自古帝王治天下,率以兴贤育才为首务”,因而选派李应廌前往,并特下旨:“尔宜革去积弊,务获真才。畿辅首善之地,尤宜加意作新。所属道府州县及提调等官,凡关系学政者,倾力据实考核。其颁卧碑及礼部题准中饬事宜,俱当着实举行。向有传谕,严禁考试情弊,尔当恪奉遵依。……尔受兹委任,务严绝情面,一秉虚公,振拔孤寒,澄汰于贱,教士有程,取文有法。”李应廌到任后,特意选拔核实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纠正错误的文章体裁,用以培养好的学风和文风。同时。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等积弊,遵例逐一剔除十种弊端,京城附近八州县由衷感激钦佩,为其树碑。朝廷也很满意,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降旨:“李应廌奉差称职,着再留差一次,整饬学政。”
在日照民间,李应廌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据传说有一年日本聘请中国人帮助他们选拔人才,于是李应廌奉命出使,他坐着轿直奔泊船的码头,忽然他轻轻掀起轿帘探出头来,说:“且住!”轿夫停了步,落下轿。李应廌便问:“刚才路上有谁可曾讲话?”“禀大人,我们不曾讲话。”轿夫恭敬地答道。李应廌好生纳闷,沉思片刻吩咐:“上路!”不一会儿,他的耳畔又有讲话的声音,和前番相同,非常清晰,他急忙命人取来纸笔,迅速将听到的话记下来:“手拍案,剜左眼,脚跐帘,水晶石,不用管。”他将这几句话牢牢记在心里,反复琢磨。到了日本,对方以宾客相待,以导师相敬,非常热情。临吃饭时,他们陪李应廌坐在餐桌四周,桌面上空空如也,东道主笑容可掬地看着他说:“大人,咱先吃饭吧。”他们却静静地坐着,等着,观察着李应廌。李应廌见此情景,陡然记起“手拍案”那句话,于是抬手将桌面轻轻一拍,只听“哗”的一声,原来的桌面不见了,又显出一个桌面,上边放着一个大盘子,里边放着一个鲜嫩的人头和餐具!李应廌处变不惊,接着敏捷地用手指将人头左眼一戳,口里却出来了香喷喷的各式饭菜,东道主个个瞠目相视。饭罢,他们又领着李应廌来到一个挂着帘子的房间,恭敬地伸手示意让他进去休息,李应廌毫不迟疑地抬脚用靴尖踢一下帘子,帘子“唰”地一声卷了上去,上卷时还闪闪发光——— 原来,帘子是由密密麻麻的利刃构成的!李应廌抬起脚,欲往里跨,只见面前碧波荡漾,深不可测。他想起那最后一句话,也就坦坦荡荡地跨了进去。东道主连翘大拇指,对这位中国使者更加肃然起敬。
李应廌在日本帮他们选拔人才,一切很顺利,但始终未揭晓。一日,他带随从上了船,离岸有一箭之遥时停下,对岸上喊道:“众位,今天我要回去了。”岸上人急了,喊道:“选拔结果还没公布啊,到底是选谁?”“你们去看看我的箭头就知道了。”这时一支箭射到岸上,岸上的人蜂拥抢箭。等他们弄清楚选拔结果时,李应廌的船早已在茫茫的大海上了。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八月十六日,康熙帝下旨授李应廌光禄大夫,封其妻梁氏为一品夫人,同时封李应廌之父李簠为光禄大夫太常寺少卿加五级,追赠李应廌之祖父李永培、曾祖父李时勉均为光禄大夫太常寺少卿加五级,赠李应廌之母牟氏、祖母朱氏、曾祖母张氏均为一品夫人。连封四世,这是很高的荣誉和嘉奖。
李应廌的曾祖父李时勉,号小泉,廪生。他是李氏来日照后的第四代人,家境较贫寒,性格端重正直,勤苦好学,学识渊博,为当时人们推崇。他字法遒腴,曾遗有亲笔一联“尺室斗来大,寸心天样宽”。他对后人管教极严,永培、永植、永润读书刻苦用功,都有功名。
李应廌的祖父李永培,字厚之,号中阳,岁贡,曾任过济南府青城县训导、莱州府胶州学正、陕西功冒府教授等官职。李永培性格正直纯朴,时人称他有东汉名儒郭林宗的风度。李应廌的父亲李簠,字宗周,号孝阳,顺治辛卯科举人,曾担任登州府蓬莱县教谕、安东卫教授、江西饶州府浮粱县知县等职,官声颇佳。卸任归乡后,出钱凿井三口,以便乡里百姓使用,并舍地一块供贫穷无地可葬之家用,他三次被推举为“乡饮大宾”。李簠客居江浙时,有一个人因有事相求,托一个中间人带着许多金银送给他,都被李簠坚决谢绝。李簠博学,工书法,在九十岁时犹能写小楷,忽有一日,子孙拥至面前,央求他再穿上官服,以瞻昔日为官时的风采,他欣然应允,从容穿戴上朝衣朝冠,然后正襟危坐,子孙拍掌叫好,他却在欢笑声中安详地长逝。
李应廌的三辈先祖,无论德、学、才、绩,都对其后人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李应廌的母亲牟氏对他影响更大,故清康熙三十二年一月一十六日朝廷颁布的诰命中言:“国之最重者,惟是忠荩之臣,家所由兴者,以有劬劳之母。”牟氏生于1614年,卒于1659年,享年46岁。她19岁出嫁到李家,娘家较为富裕,婆家却非常贫穷,她非常有志气,勤劳节俭,“忠厚不已,极之唾面,俭朴不已,极之数米”。同时,她时刻勉励丈夫读书,因家贫丈夫几近辍学,牟氏哭劝丈夫发愤读书,终于考中举人。她对子女管教更严,李应廌兄弟七人都得功名,老大李应彪,庠生,例监候选州同。老二李应麟,增生。李应豹、李应牧、李应犀,岁贡生;李应献,廪生。故清康熙二十年,朝廷赠牟氏孺人,康熙二十七年赠宜人,康熙三十年赠淑人,康熙三十二年赠一品夫人。康熙帝在多次诏命中褒奖牟氏“肃雍兼备”、“勤于训子”、“慈能育子,教可传家”。
(该栏稿件选自郑玉霞主编《日照历史文化名人》)
新闻推荐
...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