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莹
“农业也有个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4月7日,记者在岚山区后村镇采访,党委书记张守健建议记者看看“农字号”产业,感受一下他们探索发展转轨的氛围。
茶园忙春
在该镇皂户村附近的万亩生态茶园基地,记者被一大片塑料膜棚吸引住了。后村镇宣传委员兰再光介绍说,最初发展大棚茶的时候,许多茶农还不晓得大棚内种植的是茶叶。而今,大棚外茶园还没开始全面发芽,大棚内的茶叶早已经开采了。
在茶园内一个宽敞的十字路口,热闹的交易场景让记者惊叹。正在现场了解茶叶行情的皂户村支书李芹业告诉记者,这片园区的大棚茶从年前就陆续采摘了,现在是嫩茶叶价格相对低的时候,每斤也能卖到30多元,就是这样,一亩大棚茶也比一亩地的露天茶多收入4000多元。
“今年,我也准备发展大棚茶。”正在修剪茶树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去年冬天,他家的露天茶园挨了冻,到如今才长出小嫩芽,看着邻居家的大棚茶每天都能采摘,心里羡慕极了。
后村镇发展茶叶告别“一刀切”,在兼顾规模化片区发展的同时,引导茶农适植新品种。据随行的干部介绍,鸠坑、龙井43#、迎霜、安吉白茶等30余个新品种,已经落户后村。而其中,新发展的富硒茶1500亩,有机茶园达4600亩,“国家级无公害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的牌子也拿到了手。
小香菇赚大钱
来到辛家皋陆村,走进菌棒生产基地,放眼望去,120多个大棚整齐排列在道路两侧。东片区大棚内堆放着菌棒,西片区大棚内是处于采摘期的香菇,棚内氤氲的雾气中还弥漫着诱人的香味。
一位大伯把一篮篮刚摘取的香菇从大棚里提出来,装上运输车。“现在大棚内的香菇已经采好几茬了,随摘随卖。”他告诉记者,这些香菇主要销往济南、青岛等省内城市和上海、江苏等地。
随行的同志向记者介绍,这片占地300多亩的菌棒基地,还仅仅是日照市真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后村镇发展的三个基地之一。为进一步深化结构调整,打造城郊型特色农业基地,后村镇党委、政府又在丁家皋陆村协调流转土地300亩,由公司投资300万元,新建香菇养殖基地一处。
记者从基地了解到,基地共建拱棚60个、温室大棚 150个,基地全部达产后,可形成年产香菇2000吨、菌棒300万个的能力,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150余人。去年,公司共生产销售香菇2700吨,生产出口菌棒400万个,实现产值3000万元,出口创汇350万美元,效益非常好。
新闻推荐
编者按 为民办实事项目,承载着市委、市政府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纵观2010年日照市推出的12件实事,涉及城建、科技、医疗等多个领域,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自今日起,本报特开辟...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