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与周边部分地区特别是先进地区相比,莱芜市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仍然不够高,增收潜力挖掘还不够足,农民增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待提升———
农民均收破“万”还需加把劲
首席记者 李玉亮
近期,大蒜价格的高位波动再次揪动莱芜市蒜农的心。“蒜基本上都入库了,所以现在价格下跌对我们蒜农没啥大影响,但对明年的蒜价肯定有影响。”莱城区寨里镇北庵村一位马姓农民略显忧虑地告诉记者。
进入11月份以来,居高的蒜价掉头向下,有的地方甚至下跌了30%。“莱芜市的大蒜出库价也自高点下跌了近1元,现在维持在5元多点的价位。”东井食品有限公司经理亓法生说。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很多。”市农业部门的同志说,“莱芜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过高,去年是59%,今年前三季度接近62%,这主要是姜蒜等农产品价格上涨拉动的,很容易受价格波动的影响。”
尽管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达到7317元,预计今年将达到8100元、增长11%左右,但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首先是收入总体水平不够高,去年莱芜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省内最高的青岛低2000元左右,比相邻的济南、淄博分别低500元、700元左右,比发达省份浙江低近2700元。其次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0年莱芜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1∶1,去年为2.59∶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步拉大的趋势。再次是增收潜力挖掘不够足,莱芜市农民工资性收入相对较低,去年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9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
“力争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年内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是莱芜市确定的农民增收目标。”上述同志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步伐,建立完善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长效机制。对此,企业、农村人士各有自己的看法。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还是靠农字号大企业带动。”亓法生说。他认为,要在做大做强生姜、大蒜等传统特色产业,加快莱芜黑猪、黑山羊等独特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同时,继续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靠龙头企业推行标准化种植,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叫响品牌,使更多的农产品进入加工环节实现增值。像万兴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已实现出口1.1亿美元,增长101%。近两年,东井食品、泰丰食品、阳光食品、嘉禾果蔬、万鑫经贸等几个公司出口额都有大幅度增长,为莱芜市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作为农村干部,钢城经济开发区北田庄村支部书记魏光成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增加农民收入,仅靠农业内部挖潜是不够的,还必须跳出农业抓增收,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培植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不断提高非农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人均不到2分地的北田庄村,就是靠周边企业实现了村民富裕梦。目前,全村60%以上的村民都在周边企业实现了就业,人均月工资1700元以上。
另外,积极发展各类农民协会和农民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小农经济向组织化、规模化经济转变,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途径。目前,莱芜市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辛庄镇借鉴台湾农会的经验,整合镇涉农服务资源,组建了农村综合发展协会,为农民提供技术推广和生产、储藏、加工、营销等一体化服务。目前,全镇55%的农户加入了镇农协,很多农民通过学习一门技术找到了挣钱的门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沈孝东据媒体报道,北京、广州、西安、济南等大城市存在幼儿“入园难”的局面,有的家长为给孩子报名,扎帐篷等候九天八夜;有的幼儿园学费动辄就是几万甚至十几万……莱芜市学前儿童...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