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环境监测中心的核与辐射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在海边监测点对辐射环境进行监测。 记者黄中明 摄□本报记者 李永明
针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3月30日表示,目前我国已有18省区市监测到极微量放射性物质。
究竟什么是碘-131?放射性物质扩散途径有哪些?如何能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会向感冒那样“传染”么?日本核泄漏危机之后,一连串原本离老百姓生活十分遥远的核科学名词,进入公众视野。为此本报记者专访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邓大平,解读大家关心的4大疑问。
■碘-131是啥? 这种物质自然界原本不存在
根据环保部公布的信息,我国部分地区检测到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
对于检测出的碘-131这种物质,大多数市民并不了解。邓大平表示,其实即使没发生此次日本核泄漏事件,碘-131也有可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记者了解到,碘-131也是医院常用的一种放射性核素,将碘-131静脉注射入血,通过其被甲状腺吸收的速率曲线,可以检测和诊断甲状腺功能。
邓大平表示,碘-131的半衰期为8.02天,也就是每过8.02天放射性碘-131会衰减一半,30个半衰期过后,已减至原来的十亿分之一。此次监测到空气中的极微量碘-131对人体产生的辐射剂量可以忽略不计,根本不会影响人体健康,无需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放射性物质如何扩散? 空气和水是最主要载体
放射性物质看不见、摸不着,究竟是怎样在环境中扩散的?邓大平解释,放射性物质输运也要有载体,主要依托空气、水。
据环保领域的专家介绍,核事故中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以气体或气溶胶的形式进入空气,气载流出物排入大气后,沿下风向输运,并随着大气的混合过程而弥散开来,通过下雨或重力沉降落到地面,通过迁移和富集进入土壤、植物、动物和水体。
由于碘-131是原子核发生裂变时的产物之一,堆芯中的放射性物质向环境泄漏时,碘因其自身的升华,会较早地进入空气,通过大气运动得到扩散和输运,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境内有可能检测到极微量的碘-131的原因。“经过大气和海水的稀释、输运途中的沉降,加上自身的衰变,现在检测到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浓度均在正常水平范围内。”邓大平表示,这种量级的碘-131对人产生的辐射剂量仅为天然本底辐射剂量十万分之一,仅相当于一人乘坐两千公里飞机所受辐射剂量的千分之一,仍在当地本底辐射水平正常涨落范围之内。
■如此微量是如何检测到的? 气溶胶检测仪发挥大作用
邓大平解释,核辐射监测点一般都配备气溶胶取样设备,使用大流量空气采样器,采集气溶胶,根据抽取的空气的体积,再通过放射性物质检测仪等设备进行检验,计算得出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活度。
1986年,邓大平就参与了切尔诺贝利事件后对济南地区食物、水源等的相关检测。“当时检测出微量的放射性物质,但没有造成什么危害。”
邓大平解释:“气溶胶检测因为需要采集空气样品,再通过γ能谱仪进行定量分析,放射性物质含量低情况下所以需要较长时间的测量。但环保监测部门通过用一些灵敏的γ射线探测仪可以实现空气吸收剂量率实时检测,发现辐射剂量异常后,就可以再采样进行定量检测。”
■被放射性物质辐射会传染么? 辐射损伤不会传染给他人
当人体被放射性物质辐射后,会不会传染呢?“绝对不会。放射性物质造成的伤害和感冒等传染病完全不同。”邓大平说,只有接受核辐射照射或近距离接触到大剂量放射性物质才会对人类构成危险,谁接受到辐射,谁才会受到伤害,而不会像感冒那样传染给他人。
邓大平进一步解释:“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通过外照射、内照射和皮肤污染损伤三个途径,外照射是辐射源释放出粒子、光子对人体的照射,而内照射是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在体内衰变释放出粒子、光子作用于机体的照射,皮肤污染既有内照射也有外照射。”
邓大平说,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辐射无处不在的,如宇宙射线、氡等放射性元素的辐射等,也就是现在经常提到的“天然本底辐射”。数据显示,个人每年受到天然辐射的剂量约为2.4毫希。其中,一次X光检查为0.1毫希,如果每天抽20支烟,一年的辐射剂量就可达到0.5至1毫希。
【权威信息】
济青烟威监测值均在正常范围
截至记者发稿,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发布的3月30日下午全国主要城市环境辐射水平,日本核电事故未对我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产生影响。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显示,所有城市监测值均在其天然本底水平范围内。其中,山东的济南、青岛、烟台、威海辐射环境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
新闻推荐
作者:武玉婷旅游地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萌生壮大。2010年7月份,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推动全国旅游产业向多样化发展,并鼓励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旅游,再...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