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玉亮
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更谈不上竞争力。“目前,我们已经在中关村和济南分别设立了研发中心,形成了北京、济南和莱芜三地相互支撑的人才流动与科技研发网络。这为公司进军集成电路领域提供了人才支撑。”3月17日下午,力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郝振刚向省人才工作考核组介绍说。
引进人才的主体是企业,科研成果转化要靠工人。郝振刚认为,莱芜市迫切需要对企业家、人才和工人进行全方位的“头脑再造”,着力打造三位一体的创新方阵。
企业家应由“实践型”向“创新型”转变
企业家是稀缺资源。国家统计局的一份资料表明,创新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对创新的影响程度最高,占比达59.8%。
中科隆泰生物科技公司前几年还只是研发制造环保厕所的小公司,如今,他已站到了国内环保厕所产业行业“排头兵”的位置,并正在以中国企业的身份改变着国际环保厕所市场的格局。成功的关键就是公司拥有一个重视创新和进取的老总——— 魏隆基,他一直坚持将销售收入10%以上的经费投入到技术研发上。“莱芜市的企业家大都是从市场的风雨中闯荡过来的,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水平,缺乏创新能力。这直接制约着莱芜市企业经营水平的提升。企业需要再创业,企业家自身也需要‘二次提升\’。”一位市领导如是说。特别是随着竞争的激烈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很多企业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已远远不能适应。小富则安的思想意识、家族式管理、发展方向上的模糊、对职工权益的忽视以及人才观念的落后等痼疾,无不是这一缺陷的外在表现。
为全面提升企业家素质,莱芜市实施了“企业家锻造工程”,从2006年开始,就制定出台了《莱芜市民营企业管理人员教育培训规划》,先后五次组织全市370多名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赴浙江健峰高级管理研修中心进行封闭式培训,组织34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赴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
时代呼唤创新型的企业家。“莱芜市的企业特别是大型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应开阔视野,逐步摆脱家族思想的束缚,推动企业由家族化向社会化转变,聘请高级CEO掌控企业。”一位学习归来的企业负责人这样设想。山东德运焊业公司采用年薪加股份分红的办法,聘用国际著名焊丝专家、中国钢铁研究总院梁东图教授担任公司总经理,企业经营效益连年大幅提升。
引进人才应由“所有型”向“所用型”转变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普遍缺少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应在引进人才上拿出大气魄、花上大本钱。”一位市领导在分析莱芜市人才工作时这样指出。(下转A4版)
新闻推荐
高新区部署今年“两新”工程建设工作坚决打好“两新”工程建设攻坚战
近日,高新区召开全区“两新”工程建设工作会议,总结回顾去年全区“两新”工程建设工作,部署今年工作任务。 (特...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