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淑霞5月8日,高三学校联考正如火如荼进行。这是高考前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在莒县四中,有60名特殊的学生,他们被单独安排在两个考场,进行日语考试。日语将成为他们高考的“敲门砖”。日语作为高考外语考试科目,在大多数人眼里,还十分稀奇。而在莒县四中,这已经不是新鲜事。自2005年,莒县四中创建了日照市首个日语教学班,到如今,仍是全市惟一开设小语种教学班的高中学校。2008年,首批日语班毕业生高考成绩揭晓,该班30名学生,日语最高分达130分,有6人超过120分,而这些学生中考英语入学成绩平均分仅30分左右。三年时间,从30分到130分,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蜕变?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莒县四中,走进他们的日语小语种教学班。
关键词1:多元发展
———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生。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为本,面向每一位学生,为每个学生搭建多元成长平台。
谈起日语班创建的原因,该校领导颇为感慨:“由于莒县四中生源质量不高,在当时,有‘被逼无奈\’的客观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可能成才的学生。”
2005年,莒县四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新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差异化十分严重。由于大部分生源来自农村,外语成绩较差,许多学生中考英语成绩只有二、三十分。这些学生依靠英语考入大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他们同其他学生一样,渴望升入大学。
面对这些学生,怎么办?
莒县四中领导班子决定转变思路,实施多元化发展。利用高考允许日语、俄语等小语种作为外语高考科目的政策,决定开办日语小语种班。
万事开头难。创办日语班,难题可谓层出不穷。日语班创建之初,采用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挑选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入班。但是由于对日语的认知不够,家长和学生都有抵触情绪,学校领导就召开家长座谈会,分析利弊,疏通家长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积极地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没有老师,学校专门从当年刚毕业的大学生中引进两位优秀的女教师;没有教材,老师四处寻找购买;没有考试试题,老师就先用手写,然后胶印;没有考试大纲,老师从网上查阅资料……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日语班的学生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6年的课程,并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高考成绩一出,我们自己都有点不敢相信,同时,压在我们心头的石头也一下子落地了。”对于当年的情景,日语班教师李运梗仍记忆犹新。
学生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换取了理想大学的“入场券”。在这背后,更重要的是莒县四中多元发展思路,给他们搭建的平台,假如没有这个平台,这些孩子或许就止步在大学校门之外了,这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2:开放包容
——— 从“闭门造车”到“开放包容”。转变办学思路,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提升办学能力。
小语种班创建初期,教学班子一直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所有教学材料、试题等全凭教师的探索。
学校领导班子意识到,必须打破这种关起门来自己搞的封闭状态,通过“走出去”,汲取外界营养,为学生搭建对外“立交桥”,促进自身的发展。
2006年,该校组织了教师到济南、青岛等地购进大量的相关学习资料。在此过程中,了解到菏泽单县五中的小语种教学成绩突出,经验丰富,2007年,学校立即组织老师到菏泽单县五中进行经验交流。
“当时我们的状态,像是在一条漆黑的道路上不停的探索,碰疼了,停下来,找到解决方法,再前进。后来,通过和外界的交流,一下子感觉不再孤单了。”日语教师李运梗告诉记者。
2008年,学校教师又参加了北京日本文化交流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和课程教材研究所日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高中日语教师研修会,此后,该校日语教师每年2次参加研修,和全国的日语教师有了交流的平台。
2009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李运梗老师前往日本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进修学习,打开了通向国际化视野的大门。
“我们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宋宜东校长说,“通过邀请国际专家亲临指导,让学生切身感受外域文化,强化学生外语口语和听力,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2010年,日本KCP地球市民理事长木下卓辅到莒县四中与日语班师生进行交流,进一步提高了四中小语种班的日语水平。
2011年,日本教育专家浜原等国际友人到莒县四中参观指导,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给学生进行上课辅导。
今年3月,日本德岛工业大学近藤校长到莒县四中参观考察日语特色教学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通过系列举措,莒县四中日语小语种教学水平及师生口语、听力水平均得到大幅提升。“走出去”“请进来”是一种办学举措,更是一种办学的理念,真正让学生在发展中提升能力,为长久发展奠定基石。
关键词3:化茧成蝶
——— 每一个通过日语改变自己人生的学生,都是一个激励故事,告诉我们不一样的精彩。
自2005年以来,莒县四中日语小语种教学班已走出448名毕业生。
他们有的升入了理想的大学,有的出国留学后回国创业,有的步入日资企业,成为白领……
张念杰,2005级学生,中考英语18分,高考日语128分,考入山东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专业。
从18分到128分,在日语教学班,他走过了化茧成蝶的艰苦路,也收获了蜕变成长的喜悦。
“当初差劲的英语成绩让我一度灰心丧气,是小语种教学让我看到了希望,圆了我的大学梦”,张念杰庆幸地说:“没有小语种班,就没有我的今天。”
张念杰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像许多学生一样,他曾经迷茫过,甚至深深地自卑过。
放弃学习了3年的英语,从零开始学习日语,这对很多学生而言,没有信心。张念杰也不例外。
英语都学不好,日语能学好吗?张念杰的心理阴影一直挥之不去。这时候,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轮番给他做思想功课,告诉他一切从零开始,放下包袱,奋力一搏。
放下心理包袱的张念杰,慢慢地对日语有了信心。从假名开始,老师手把手地教,发音几乎是一个一个地对口型,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对日语的兴趣大增。
天道酬勤。张念杰学习十分努力,午休时间常常带着课本回去,睡前看上一遍;记忆单词的小册子被他记得密密麻麻,有些页都被他翻烂了;遇到解不开的难题,他一遍遍跟老师探讨……通过努力,他的日语成绩突飞猛进。
步入大学殿堂后的张念杰,对母校的感恩之情从未忘却。他给老师的信中写道:“以前,大学对我来说只是个梦,是四中的日语班给了我新的希望,让我的梦变成现实。”
在莒县四中,像张念杰这样凭借日语步入大学殿堂的,大有人在。每个孩子都有大学梦,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学校的特色办学平台,让梦想成为现实。
历经八年的发展,丰富的教学实战经验和开放包容的办学举措,使莒县四中的日语特色班越来越成熟。未来,学校将为学生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日本的大学建立留学生交流中心,为学生出国深造提供平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小语种特色教学让莒县四中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优势。我们衷心期冀,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这个平台上飞得更高。
日本教育考察团访问莒县四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谢岩今年55岁的丁元菊是东港区日照街道小古城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一位平凡的母亲,一位优秀村干部的贤内助,又是一位对教育有着一颗母亲般胸怀的幼儿教师。多年来,丁元菊以她对生活、...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