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伟
“这个手工煎饼口味纯正,还有礼品盒包装,我要多买几盒捎回去给朋友和同事品尝!”8月5日,来日照游玩的济南市民刘女士谈及东港区西湖镇的“阳光大嫂”煎饼,赞不绝口。
前不久,“阳光大嫂”煎饼通过企业食品生产许可(QS)认证,完成税务登记、商标注册等各种手续,又与百货大楼、银座、新玛特、海纳商城等市区大型超市签订了供货合同,二度入“市”,销量稳步增长。现在日均销量100公斤左右,是此前的五倍还多。
近年来,原先并不被瞧上眼的土特产品,如今纷纷登上大型购物超市的货架,成为大家走亲访友首选礼品。记者近日走访市内各大超市,发现货架上高粱饴、周村烧饼、曲阜煎饼等外地知名土特产品众多。而日照本土上架特产,除绿茶、水产品外,其他品种相对匮乏。
报告显示,截至8月初,全市241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共获得291张食品生产许可证,其中茶叶及含茶制品、水产加工品占了134张。
日照物产丰富,海产品、京冬菜、绿茶、银杏、花生、苹果、板栗、樱桃、煎饼、芦笋等特色土特产品众多。为何只有日照绿茶和水产品登上大雅之堂,多数土特产品依然在家“蜗居”?“QS认证就是产品的市场‘准入证\’,没有QS,不得公开销售。”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行政许可科科长李波表示,单纯地按照传统工艺进行生产,满足不了认证要求,加上没有相对集中的销售平台,造成很多日照土特产品只局限于当地市场认知。
据了解,日照市不少土特产品因没有QS证明和质检条码,无法获准进入。石臼利群购物广场食品部经理陈杰给记者举了个例子:西湖煎饼早在2009年就在市区超市占据了一席之地,销路很好,后来因为没有QS认证,很快被“清理出市”。“只有摆脱小作坊单打独斗的模式,形成规模化和品牌,在质监部门帮助下,走生产许可和市场准入之路,日照土特产才能做出名堂,发展壮大。”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纪检组长赵中华如是说,“我们要将眼光放长远一点,不仅要在本地销售,更要走出去。”
每一种土特产品都附带着当地特殊的文化背景,所以“走”出去一个产品,就等于带出去一个地方的形象和品牌。
赵中华进一步建议,做好产品深入开发,注重发掘产品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去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同,变“即兴消费”为“持久性消费”,这样才能让土特产走得更远、销得更好。
新闻推荐
青岛日报讯 8月30日上午,第四届省文博会重大项目推介会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四楼多功能厅举行。日照市有8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参加现场签约,投资总额达47.8亿元,签约数量位居全省首...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