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歌如梦》 90×97.5厘米 2010年
岳海波教授既是享誉中国画坛的人物画名家,也是成绩突出的美术教育家,他2008年被评为“山东教学名师”;2010年被评为“山东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成名已久的岳海波,仍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索,近年来专注于综合材料绘画,引起国内画坛广泛关注。岳海波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提出很多大胆的观点。
济南时报:您如何看待学院派绘画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岳海波:现在学院派中国绘画面临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东方优秀的文化传统,一方面是西方的现代意识,如何取舍?在这方面,我有过一些思考。
我女儿在英国读书,2011年底我去看她。探亲的时间相对充裕,我就到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切尔西艺术学院等一些院校考察。我很震惊地发现,随着著名油画家弗洛伊德(哲学家弗洛伊德的孙子)当年去世,西方传统绘画或者说写实绘画基本上灭亡了。西欧和美国的艺术院校现在已经没有基本功训练,写生、素描、画模特,都没有了。我女儿说,她在学校里从来没画过模特,如果实在想画,要与社区联系,学校里已经没有了。
艺术已经走向另一个方向了。在没有影像的年代,美术记录事件的功能很有必要,多媒体出现之后,这个功能退化了。比如表现一场地震,写实绘画的力量相当弱。
济南时报:不练基本功,那在学院学什么呢?
岳海波:主要是老师帮学生树立一种艺术观念,用作品反映一种艺术思想。我女儿有一个作业就叫“我的艺术主张”,你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呈现,甚至有人用面做成字母,放到锅里蒸熟,最后吃掉。
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西方绘画有非常强的社会基础,现在去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人还是很多,但绘画确实是死了。西方还有很多当代艺术馆,去看的人也很多。作为艺术院校的教授,我去看了,坦白讲,很多都看不懂。中国人看画注重好看不好看,主要是一种欣赏;西方人除了欣赏之外,比较注重思考,引起一些联想。我在那里受了很大的刺激——— 他们的绘画有那么好的基础,为什么会死掉?我的结论是,可能对一个社会来说,掌握一定绘画技能之后,还要有艺术观念,要引发思考,这可能比仅仅画得好看作用要大。
联想到国内的艺术教育,有一种说法是,西方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当然,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哲学,可能不会像西方走那么远,但肯定会有所改变。作为我们艺术院校来说,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做一些尝试。
济南时报:照这样来说,从西方引进的画石膏像、素描、速写这个艺术教育系统,反而最后只有中国人还在坚持,这事儿挺有意思。
岳海波:我曾经在一些研讨会上表示过这种担忧。我们这么强调教学生的基本功,有可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一件事。当然,我的观点遭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反对。他们有一个什么思想呢?我这个技术练了一辈子,好不容易达到高峰,突然来了个草根,一下子就把我的权威减弱了,所以从内心里有一种抵触。其实这是好事。世界艺术的发展,就是逐渐从少数人手里解放出来,变成大众的东西。这是一个方向。到了今天这一步,已经不是艺术为大众服务的问题了,而是大众要成为艺术的参与者,或者本身就成为一个艺术家,这是文化发展的方向,最近三四年这种势头特别猛。比方说,现在出来的那些草根歌唱家,像大衣哥、草帽哥、旭日阳刚等等,我看了都特别激动。反而一些歌唱家只能去做评委、去参加跳水节目了。
美术也不例外,让大众走近美术是发展方向。写实、造型能力都是对大众的限制。文学方面,文言文变成白话文,降低了难度,让大众参与进来;音乐方面,卡拉OK音响的普及让草根成为歌唱家。美术也有这个问题。过去的艺术是用艺术表现生活,现代艺术是用生活表现艺术。这样一转换,降低了艺术的难度。我在西方的当代艺术馆看到,有时候展品就是一盘海虹,或者一个橱子挂个布帘刷点油漆,当然,它有艺术家的观点在里边。
济南时报:如果真按这个方向发展,传统笔墨岂不是要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岳海波:对艺术来说,作品最重要。传统笔墨需要去坚守,甚至可以像保护大熊猫一样,建立一个保护基地。但不能不承认,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内在动力,在世界潮流中减弱了很多。就像大熊猫,不建保护基地可能就灭亡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要融入世界的大河流之中。过去大家处在一个封闭环境中,但现在变成地球村了,必须要适应这样一个环境。
中国艺术像茶一样,需要慢慢品;西方艺术像可乐,一喝口感就很好。我和一些年轻艺术家还不一样,毕竟受传统影响比较深,我想做茶和可乐之间的东西——— 冰红茶,既有很好的口感,大众容易接受,还有一点茶的味道,值得去细细品味。
济南时报:您这些年对综合材料绘画的研究,包括在学校里开设综合材料课,也是出于这个考虑吧。能否谈谈您的教学思路?
岳海波:我想在传统笔墨之外,拓宽一个领域,探索中国画的表现力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现在很多人强调传统,传统确实是个好东西,尤其在笔墨上,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寄托、一种人格的体现。但我还在考虑,在笔墨之前有没有艺术?笔墨之前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人类本能的东西,也是艺术最本质的东西。远古的岩画只是想表现生活,并不考虑“艺术”二字,但在画的时候也能体会到创作的快感。创造力是最重要的。而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当代性、创造性的问题,怎样让文化为大众接受,怎样把文化从少数人手中解放出来,是我们要思考的。让学生尽可能把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出来,是我在教学中首先考虑的问题,至于是中国画还是什么画,这并不重要。教学要因人而异,不能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非要分出个高下来。艺术不是只有一种可能。 (记者臧文涛)
名师简介
岳海波,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委员会委员,山东书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9件作品入选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其中作品《桃园结义》获第八届全国美展最高奖;作品《齐鲁名贤》、《仁者》获优秀奖;《雨后阳光》获“获奖推荐作品”,作品《牛郎织女图》获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作品《孔子》获全国第四届连环画评奖创作三等奖;作品《清照词韵》获《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金奖;《不抛弃不放弃》(合作)获泰山文艺奖一等奖;同时入选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经营谋略》(合作)获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盘古开天地》、《捉月跳江》先后获文化部等颁发的首届、二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评比一等奖。论文、专著先后获山东文化艺术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美国哈弗大学亚洲文化学会2003年度优秀华文奖;2008年被评为“山东教学名师”;2010年被评为“山东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
众评名师
岳海波以更加开阔的艺术视野,理性地、历史地思考着水墨艺术在传达当代生命体验中的作用。直观地看他的作品,首先打动视觉的远不是技法层面的问题,而是笔墨与造型所承载的“语言个性”,它在表现笔墨完成题面造型的解读后,进入了一种更自由、更个性化的语境,它带动读者一起享受笔墨与造型相互兼容的同时,感受其蕴含的情绪与审美。岳海波在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探索与成就,大大增强了水墨画对现实描绘的可塑性,显示了前所未有的表现力。
——— 贾德江(著名评论家、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主编)
岳海波以一贯的工写兼具的风格,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他把“画什么”与“怎么画”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考虑;因而,他的作品显示出深思熟虑与细微精湛的推敲和一丝不苟。重要的是,岳海波营造了一种梦魂萦绕的审美图景,传递出和谐、优雅的美感魅力,这种魅力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沟通着古今,牵引着人性的深处,可见真善美始终作为画家的终极目标而存在。
——— 徐恩存(著名评论家、《中国美术》杂志主编)
海波对人生理想有着近乎诗意的观照,他强调人与自然宁静怡悦的和谐关系。他的作品淡雅清新,一洗古代仕女的粉脂铅华。海波笔下呈现的祥和与淡雅,是心态的“克隆”。他还喜欢在墨色里掺上一点胶矾,利用它的透明性、渗透性,创造出不同的意象和气氛,这种技法在海波常画的荷花、芭蕉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造成相关的肌理、渍痕、渗透、光感,自然生命在时间变幻中呈现出丰富与微妙,墨色的千变万化所呈现的微茫惨淡,化作难以表述的生命体验。
——— 梁文博(著名画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新闻推荐
作者:戈冉宁)25日,“最美时光,最美大溪地”———“大溪地杯”2013年泉城最美新娘婚纱摄影大赛启动仪式在蓝石·大溪地湖畔广场举行。山东蓝石置地集团副总裁于健、山东省艺术摄影学会会长李华...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