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晨)
编者按
她,2003年非典那年只是传染病战线上的一名24岁新兵,却义无反顾地投入了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009年,她忍着眼泪给8个月嗷嗷待哺的女儿断奶,毅然决定和同为医生的丈夫走入甲流隔离病房;她热心公益,多次无偿献血,积极向上的态度无形当中感染了身边许多人;她从事临床一线工作10余年,恪守医德、严于律己,多次将病人及家属的“谢意”默默地交到病人的住院费里;她对病人一视同仁、耐心细致,治疗上精益求精,获得了病人及家属的一致好评;她无数次的加班加点,只为了守护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无数次深夜或凌晨往医院打电话,只因心头的那一份牵挂。
她就是“泉城卫生青春榜样”中的一员———济南市传染病医院传染科主治医师王灿。她曾获得济南市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济南市卫生系统“杰出青年岗位操作能手”、“优秀青年志愿者”等称号,并在济南市卫生系统“医院感染管理岗位技能竞赛”中获得个人一等奖。
勇于承担 不顾安危
从非典救治到甲流肆虐,每次新发、突发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王灿都义无反顾地冲锋在防疫第一线为患者治疗。10年前,当她还只是传染病战线上的一名新兵的时候,便遭遇了突如其来的非典。面对严峻的疫情和未知的风险,年轻的她不顾父母的反对,舍“小爱”顾“大爱”,毫不犹豫地投入非典隔离病房。作为病房内最年轻的医生,她总是冲锋在前,承担起一名传染科医生应尽的责任。
2009年,市传染病医院紧急接诊了全国第二例、山东省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疫情,王灿只是匆匆地给父母打了个电话,安排好尚在哺乳阶段的8个月大的女儿,便毅然地和同为传染病医院医生的爱人一起走入隔离病房。患者初期病情十分危重,高烧不退,随时有生命危险。为了密切观察病情,她不顾汗水浸湿了厚厚的隔离衣,连续二十几个小时坚守在患者身边。因过度劳累,她发起了高烧,全身酸痛,但她没有惊动任何人,悄悄地吃上药,继续投入到抢救甲流患者的紧张工作中。初为人母的她把对孩子的思念、对家人的牵挂都转化为对患者的无微不至的关爱……经过不懈努力,病人终于转危为安并最终康复出院了。
救死扶伤 医者无疆
在一次次胜利光环的背后,谁也不知道,她也有遗憾。作为母亲,紧张的工作使她在解除隔离后不能继续为女儿哺乳,未能尽到一名母亲最起码的职责;作为妻子,虽然和丈夫同战斗在抗击甲流的第一线,但由于分工不同不能见面,连一声关照的话语都没能给丈夫说;作为女儿,更是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带给父母更多的是担忧。
她从不后悔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她常说:“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直面人的生死,左右着许多家庭的幸福。要做一名好医生,就要多付出一点,让病患少痛苦一点。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才能在医疗水平上不断进步。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一次次战胜病魔便是对我最好的奖励,因为救死扶伤是医者最根本的职责。”为了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不论节假日还是深夜,病人有需要时她都随叫随到。她知道,只要付出真心,那么一定会收获信任。干的越多责任就越大,她感受到了病人和家属目光里的求生欲望和殷切期盼、也收获了治愈后那目光里的感谢和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记者手记》》》
作为一名年轻的医者,王灿没有惊天动地的宏图伟业、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但她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从决定成为一名医生的那一天起,就立志治病救人、做一名“纯粹”的医者。她带着记者重回了十年前那个充斥着口罩和消毒水味的春天,她的青春无畏、勇往直前是所有当年奋战在防疫最前沿医务人员群体的缩影,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鼓舞。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榜样,青年人无论何时都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现在的社会更需要这种真实、向上、勇敢、温暖的榜样力量,激励青年人一路前行。
(本报记者 杨晨)
新闻推荐
作者:祝蕾李冬阳)编者按综合保税区是目前国内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运作最灵活、通关最便捷的海关特殊监管区,被誉为内陆城市经济全球化的“黄金口岸”。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