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冬
女报记者 薛冬
清明节期间,一家人出行扫墓缅怀故人,也趁机踏青游玩。于是,扫墓人群中也不乏孩子的身影。但祭扫中,家长很少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而对孩子提出有关“死亡”的问题,家长们大都匆匆带过。
与很多家长对死亡采取“避而不谈”不同,专家们则认为,多与孩子聊聊“死亡”的话题,是对孩子的一种生命教育。
七成家长绕开“死亡”话题
济南市民周琴没想到女儿的“不懂事”,闹得一家人不痛快。清明节去扫墓,看到祭祖用的纸糊洋楼、小轿车,6岁的女儿觉得“很漂亮”,吵着要带回家。“呸呸呸,可不能瞎说。”女儿的吵闹被奶奶厉声打断。为安抚女儿,周琴只能生硬地解释:“那不是给我们住的,是给死去的人住的。”没想到女儿却问道:“我什么时候死?”虽然童言无忌,但一旁的长辈却认为犯了忌讳。
在某网站发起的关于“家长是否在清明节给孩子谈‘死亡\’”调查中,从未借助清明节契机主动给孩子开展“死亡教育”的家长占76%。家长们虽认为清明节给孩子解释“死亡”,是个回避不开的问题,但究竟要不要谈、怎样谈,却没有定论。
记者调查发现,济南市的幼儿园和小学,很少有将“死亡”问题摆上课堂讨论的。“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孩子开展‘死亡教育\’。”济南市历下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园长李颖说,如果遇到与死亡相关的话题,老师会以“美化”死亡的方式带过,或是以正面的安全教育为主。
“死亡教育”让孩子尊重生命
据悉,近年来日本出版界面向孩子推出了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为主题的
书籍,内容与死亡相
关的《活了一百万
次的猫》、《米菲的
奶奶》和《难忘的
礼物》等绘本销量
极佳。
清明期间,各大育儿网站都探讨了关于“死亡教育”缺失的问题。与家长对死亡采取“避而不谈”的方式相比,济南市纬二路小学副校长吕华则认为“适当进行死亡教育有必要”。她建议,大人们不妨借助清明节这个与“死亡”相关的传统节日,多与孩子们聊聊“死亡”。
几个月前,纬二路小学五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因病去世了。在告知孩子们这个消息前,吕华先跟孩子们分享了3本与生命相关的书,它们分别是《獾的礼物》、《一片叶子落下来》和《再见了,艾玛奶奶》。“其中《再见了,艾玛奶奶》是以摄影的方式,见证了一位坚强的老人在面对死亡时的从容。”她说,虽然很伤心,但孩子们还是平静地接受了事实。事后他们每个人写了一封信,叠成千纸鹤,寄托对故去老师的哀思。
吕华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孩子,生与死只是一种自然规律,每个人都无法抗拒。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坦然接受,“尊重生命,就是珍惜过好每一天。”
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院专职心理教师张小燕认为,清明节带孩子扫墓,这既是传承传统民俗,又是孝道教育。“七八岁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的逻辑思维,如果提出有关‘死亡\’的问题,家长可以大方地跟孩子解释,正面交流。由此让孩子从小懂得正确对待死亡。”张小燕说,如果家长遮遮掩掩,孩子会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好奇”,反而不利于身心成长。
新闻推荐
正荣凯团队面向基层为百姓服务,为离婚、继承、买卖、遗嘱等纠纷提供法律服务。荣凯法律咨询热线:0531-88812348/88712348,QQ群:191034975。地址:济南市经四纬二路东图大厦8楼。案例———赵某和孙...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