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家住槐荫区腊山脚下的市民发现腊山“变脸”了:山上不仅栽上了树,修建了上山栈道,而且山脚下还建成了免费公园。绿树成荫,色彩缤纷的腊山与流经她身旁的腊山河山水相依,俨然形成了一片“小湿地气候”,成为周边居民休闲的好去处。而就在几年前,提到腊山,周边居民对她的印象还是光秃秃的山体和山脚下乱搭乱建的破旧厂房。
虽然身处平原县区,山体面积加起来还不到3000亩,但对槐荫区来说,“变脸”的还不仅仅是腊山。作为“齐烟九点”之一的匡山在过去一直被乱搭乱建困扰,通过植树造林和拆墙透绿,匡山公园的面积从最初的100多亩扩大到现在的近400亩,山上一片绿意盎然,匡山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得到了充分挖掘。
“家有绿树方成荫”。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在槐荫区确定的“一城三区”总体规划上,以国际旅游度假区和济西湿地为代表的生态片区湿地纵横、植被茂盛。槐荫区农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十一”期间,来济西湿地游玩的车辆堵车一直堵到了距离湿地几公里的麻沟村,这还是在湿地未向市民正式开放的情况下,可见城郊湿地和森林的吸引力。
和其他区县相比,提到槐荫的森林城市创建,就不得不把它和水生态文明联系起来。小清河、玉符河、腊山分洪河、黄河……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域,同时也是全市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槐荫区沿小清河、玉符河和沿黄河绿化景观带经过多年打造已初步形成树依河而生,河因树而美的多条景观长廊。从位于匡山附近的孟家桥出发,沿着小清河一路朝它的源头睦里闸行进,河道两岸50多米宽的绿化带绵延12公里长,绿化总面积达972亩,在槐荫区农发局有关负责人眼中,在浓密植被和绿树掩映下汩汩流淌的小清河俨然成为一条“会呼吸的河流”。
除了小清河沿线的绿化营造,绵延黄河沿线24公里,总数近20万株的千亩银杏林已经成为如今很多市民秋季欣赏黄叶的好去处。走在各类树木存有量达42.11万株的黄河绿色长廊中,“连呼吸都变得顺畅了。”是来这里游玩的市民发自内心的感受。在槐荫,见缝插绿搞绿化还体现在城市出入口和铁路沿线。在京福高速公路济南西出入口,该区投入资金1500万元打造的景观带实现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成为进出济南的城市景观大道;在京沪铁路槐荫段沿线,过去乱倒垃圾和渣土的垃圾场栽植了柳树和毛白杨;今年,区里还在济青国道槐荫段沿线栽植植被,建起绿化带。
与这些“城市绿肺”建设工程、水系生态绿化工程和绿色通道工程相比,对生活在槐荫的普通市民来说,槐荫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七大工程中的城镇绿化提升工程正让“步行500米内有公园”的生活变为现实。就拿西部新城来说,目前已经建成并开放的腊山河公园、五七公园、兴福寺公园和规划建设的奥林匹克中央公园为这里将要入住的居民提供了家门口休憩、娱乐的场所。在农村,房前屋后栽植绿化苗木已经成为富裕起来的农民改善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的自觉行动,邱家庄村就是因此受益的村庄之一。作为森林村居创建的试点村,区农发局在村子东侧的广场上栽种了青桐、红叶李、雪松等各类乔木、灌木,靠着植树造林带来的好环境,为村子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4平方米,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除了政府直接参与外,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也已形成产业化并开始获得经济效益。“2009年成立园区时,这里连一棵树都没有,都是当地农民不愿种的荒地”,位于东赵村的五洲农业产业园从苗圃基地起步,如今园区内枣树、梨树、桃树和大型乔木加起来一共有2万多棵。回忆起园区刚成立时的情景,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园区每年都搞的采摘节,园区还在果树林子里散养了芦花鸡和雁鹅,通过区农发局帮助建设的沼气池,它们的粪便又能做果树肥料,林下经济也让园区的路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 冯经伟)
新闻推荐
全省GDP 42814.2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12元10月23日下午,记者从山东省政府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获悉,前三季度全省经济社会形势总体平稳。全省生产总值为42814.2亿元,同比增长8.7%;全省居...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