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在为患者做康复治疗。(王楠 摄)
10月30日早上8:20,济南医院康复科的90后康复师石勇穿上白大褂,夹杂在一群说说笑笑的白衣天使中走进康复室,迎来了今天的第一位患者57岁的赵秀云。
“赵阿姨,您今天气色不错啊,又漂亮了。”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第一节课开始了。2013年赵秀云因脑出血导致偏瘫住进了济南医院,从此一住就是一年多时间。“我来医院之前一直是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你看我现在都可以走路了。一年多的时间相处下来,石勇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对我们都很好。”赵秀云边认真地做着康复边微笑着说。石勇告诉记者,他一般上午有四节课,一节课四十分钟,为了不耽误患者的时间,课间基本上不休息。
在康复室内,听到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石勇,给你介绍个女朋友吧,喜欢什么样的啊?”石勇总是羞涩地笑着说,“等过两年吧,现在还不着急。”患者家属孙美英告诉记者,“石勇这孩子特别好,和我们家老齐已经成为‘哥们\’了,住在这里也快一年了,从刚开始的卧床不起到现在生活完全自理,一直是石勇一对一的做康复,我们都很喜欢他,都争着给他介绍对象。”记者得知,当天是齐连勇在院的最后一天,想到和相处一年的“哥们”就要分开,齐连勇表现出了不舍,“我和石勇已经建立了兄弟般的友情,现在我不叫他大夫,叫他兄弟。”齐连勇笑呵呵地说道。“回家之后你也要每天坚持做康复,这几个动作回家自己躺床上也可以做,回头我给你写个表,你一定要严格按照我的要求来做,不能偷懒哦。”石勇嘱咐道。
上午12::00,石勇才上完了早上的最后一节课,他又将为患者做蜡疗的蜡打好,亲自一个个地送到患者病房后,才能吃上午饭。经过一早上的体验,记者不禁感叹,作为一名康复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才能为患者服务,对于偏瘫患者来说,我们的一个简单动作他们都需要努力反复地做很多次才能学会,因为生活不能自理,他们的心里多少都会有些自卑,这就要求康复师要正确地引导他们,鼓励他们,陪着他们一步步走向光明。
今年21岁的石勇,2012年毕业一直从事康复师的工作,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谈到对康复师这个职业的看法时,石勇说,“看着一位位的病人坐着轮椅进来,走着路出去,我心里就挺美的。对我们来说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但是对于家属来说,病人洗脚的时候能自己分开脚趾,他们心里就会乐开花,也为他们减轻了生活的负担,这个工作让我幸福感倍增。”
(本报记者 王楠)
新闻推荐
本报11月4日讯(记者 祝蕾 通讯员 张昊)今天,中以·山东生命科学技术洽谈会在济南药谷开幕。以色列24家生物医药领域企业携尖端技术,与省内14市企业代表洽谈对接,寻求产业“联姻”。资源匮乏的...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