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在蔬菜大棚内查看蔬菜长势。(本报记者 张源源 摄)
55岁,对于已在一线工作近30年的刘明来说,原本可进入“准退休”状态,他却在这时“临危受命”,担负起为近千口村民谋福利的重任。每天驾车往返于离家30公里外的农村,两年来从未间断,辛苦并快乐着,因为那里已有他的牵挂。
刘明,天桥区烟草专卖局(营销部)派驻大桥镇焦集村“第一书记”。两年来,在天桥区委、区政府和市区两级烟草部门帮助支持下,他与当地村委通力合作,在济南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投入260余万元资金支持下,带动各方投资数百万元,助推焦集村建立起一个现代化蔬菜生态基地,年生产蔬菜50万公斤,农民增收100万元,合作社增收10万元。
如今的焦集村,红砖绿瓦,道路洁净,村民富裕,一派和谐新气象,并一跃成为黄河北的样板村。
注入活力黄河北崛起农业生态园
整齐划一的大棚,锃光瓦亮的厂房,通往焦集村的路上,很容易被路边“焦集黄河湿地生态农业园区”路牌吸引。走进园区大棚,60岁的齐家珍正和两名“同事”认真地给西红柿修剪枝叶,大棚外还堆放着半风干的牛粪。“够味吧?刚买的,绝对绿色无公害”,刘明笑着说。
焦集村原有耕地1200亩,人口近800人。当地有蔬菜种植传统,但久未形成规模,村民收入偏低,集体经济几乎“空壳”。“就像村名一样,群众盼发展心情十分‘焦急\’!”该村党支部书记杨远军说道。
变化发生在2012年。这一年,在天桥区委组织部和大桥镇党委政府推荐下,济南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通过实地考察、综合论证,将焦集村列为第一批10个生态村富民帮扶村之一,由天桥区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对口支援,刘明以“第一书记”身份担起执行重任,目标是利用5-10年时间,开发利用村里湿地资源,建立起一个依托农业合作社,发展蔬菜生产和休闲观光业的新型农业园区。
2012年2月,农业园区项目正式启动,3月10日开工。刘明每天都盯在工地现场,帮助协调各方问题,不断地向村民传递发展思路,直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开车回家。一个半月后,一期工程完成,建成了湿地、林地、珍珠杏园地和7个蔬菜大棚。
仅用了45天,一个现代化生态项目拔地而起。“焦集速度”一炮而红,“惊动”了省烟草局领导。经实地考察后,省烟草专卖局将全省烟草系统生态富民工程现场会定在焦集召开,焦集模式推向全省。“虽然很累,但看到村里变化,很值得”,刘明告诉记者,他一个多月的时间(破了两双鞋。
蝴蝶效应
昔日“焦急村”今朝不焦急
现代化的生态发展模式拓展了村民的思路,村里注册了“焦集”牌蔬菜商标。为打开蔬菜销路,刘明先后联系城区多家单位食堂私人定制“焦集牌”蔬菜。
然而,惊喜不仅止于此,“在烟草系统投入带动下,各方扶持相继跟进,焦集村真成了全区的样板村”,刘明说。
在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同时,刘明不忘走家串户,关注困难群众。在他积极牵线下,天桥区烟草专卖局领导班子与村内5名贫困儿童结成帮扶对子,每年每人提供1000元助学金,直到完成义务教育。同时,刘明还组织局里职工开展爱心捐助,设立的“涌泉”帮扶基金,定期对村内五保户、老党员走访慰问。
之后,天桥区及大桥镇不断注资投入,改善村庄环境,今年焦集村又被确定为全区唯一的区级美丽乡村示范点,街道整修,路面改造,全村粉刷一新,并建设了老年服务中心,村前头花园广场也初具规模,原先脏乱差的“集市”逐渐向“标兵”看齐。
如今的焦集村,村民不再焦急。
筑巢引凤
生态集聚打造泉城“后花园”
经过两年合作,刘明和村党支部书记杨远军成了无话不谈的铁哥们,他们每天都在为村里的发展而奔波。“刘书记所在的烟草局给我们村救了急,帮助村民圆了致富梦”,杨远军表示。
如今再走进焦集村,一座座大棚绵延而起,一条条道路平整通透,一辆辆送菜车进进出出,村内红瓦白墙,村外青绿成林,老年公寓里欢笑不断,健身广场上热闹非凡,宜居美丽的新农村景象让刘明有点“乐不思蜀”的感觉。
说起焦集村的未来,刘明表示下一步任务依然很重。“湿地生态农业园区项目启动前,该村未来5到10年的发展目标就已经确定”。他正在协助村里推进二三期规划,下一步将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对全村60个蔬菜大棚统一改造,建立集技术管理、种植销售于一体的合作模式。“届时将形成一个1500亩湿地农业生态村落,成为济南城区‘后花园\’。”刘明告诉记者,预计每年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村集体收益每年在50万元以上,合作社运营收益预计在30万元左右。” (本报记者 陈加宝)
新闻推荐
冬天来了—肿瘤患者如何“安然过冬”国际癌病康复协会会长王振国教授12月13日亲临济南告诉你
冬季寒风凛冽,草木凋零,蛰虫休眠。正如中医所云:“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冬季是病情易反复发作的时期,如何让肿瘤患者健康安全的过度,成为了医生与患者及...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