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春阶
人至中年,总想了解父辈的点滴。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在其所处的时代都留下了哪些痕迹?但写父辈之书,大多不着边际、隔靴搔痒,戏说、美化成分多。但卢成金的《微山湖畔》,以其朴实的文字,深厚的生活底蕴,写出了父辈的独特经历。从艺术上讲,尽管写得有点儿满与实,但我明显感到暖意融融。
《微山湖畔》与时下小说的不同之处,就是有丰赡的生活做底色。小说写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在“文革”的高潮中,一批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部队农场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经历。卢成金夫子自道:“我本人经历了‘文革\’时期大学毕业、待业,再到农场锻炼的整个历史过程,对那个特殊的年代,我有着特殊的记忆、体验和感受。”因曾汗洒微山湖畔,情寄微山湖畔,也才能摸到一个个活人的体温,听到一个个活人的呼吸,捕捉到一个个活人的神态,也才能清晰地把握住文学形象的具体性。一具体,就生动。无论是稻田挥汗、夤夜拉练,还是篮球比赛、闲逛书店;无论是织手套,画领袖像,还是吃忆苦饭、除夜思乡,都写得有棱有角,不模糊,不抽象,不干瘪。这是作品最让人看重的文学品质和史学品相。
人皆有经历,但经历不能自成小说。经历好比是玉米和小麦,小说好比是白干酒。玉米、小麦,需要深加工,然后经过发酵,才变成醇香的好酒。《微山湖畔》就是一坛好酒。磨碎玉米、小麦,发酵的过程,是艰辛的,痛苦的。但同时也伴随着喜悦,那是超越的喜悦,提升的喜悦,回望的喜悦。作者调动起所有的积累,向世人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年的大学生“知青”,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下,为维护自身尊严是如何抗争的?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凝聚了作者深刻的思考。作者写的是历史,其深意是引导晚辈们思考,怎么活出尊严?不放弃信仰,不放弃理想。
知识分子形象,相比于其他群体,在塑造上有难度,因为他们内在精神的复杂性不好表现。但是《微山湖畔》做了很好的尝试。作者尝试的,就是原汁原味、和盘托出;如未凿之木、未染之丝、未虑之浆,使读者直接感受作者的情怀。如果仔细体味,能感受到作者在呐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在社会上知识普遍受到歧视的大背景下,选择站着,而不是跪着,这需要勇气。举止文雅、言语不俗的这个群体,“接受再教育”没有诗意,但是他们自己在枯涩中咂摸出诗意来。比如书中的主人公赵宇飞,喜欢毛泽东的诗词,喜欢苏东坡、辛弃疾,这些喜好衬托出他的儒雅和骨子里的雄威。写年轻群体,肯定要写到他们的爱情,我看到我的父辈们对爱情的理解,对男女关系的独特处理,都打上了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但无论是政治高压下变形的恋爱关系,还是情窦初开的正常的关系,都是严肃的,神圣的,诗意的。作者写出了他们所经历的“这一个”。
父辈曾经年轻,父辈的岁月,如山岗白杨的飞絮,如映在静夜水塘中的点点星光,需耐心细观,方可读懂一二。
《微山湖畔》
卢成金著
济南出版社
新闻推荐
□记者于国鹏报道本报讯由意大利文化部举办的“2014玛迪奈利·贝蒂尔国际歌剧比赛”日前在意大利中世纪古城蒙塔尼亚纳举行。来自山东济南的旅欧男低音青年歌唱家张天舒应邀以意大利...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