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无疑是此次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最热的话题之一。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相比,经济发展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面对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资源人口红利逐步降低、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等现状,如何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对于省会城市济南来说是个新课题。
认识新常态找准新机遇
当前,在增速换挡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的特殊阶段,平衡稳增长、调结构的难度增加,实体经济项目投资意愿偏弱。从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情况看,逐季回落的现状也表明投资增长动力不足,消费拉动短期内难有大的改观。另外,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县(市)区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工作任务繁重等因素也给新常态下的济南带来一系列新挑战。
然而,新常态孕育新机遇。从济南市来看,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的省会,在很多产业和领域拥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具备很多在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有利条件。经过一个时期,特别是近几年不懈努力,济南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已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做好经济工作的重大政策遵循。联系济南实际,此次经济工作部署中济南市主动调低增速,主要考虑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预留空间,更有利于提高质量效益,更有利于集中精力培育新增长点。尽管如此,所提出的各项指标基本上都是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设定的,均和全省发展保持同步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要圆满完成仍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创新驱动打造新增长点
此次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经济转型发展、提质增效上争当排头兵”、“开创省会改革发展新局面”,表明政府在调控上有新的认识。一方面要对经济增长速度有耐心,另一方面则要在做好底线管理的基础上,把更多地将力量转到改革,转到培育新的增长点上,而不是被“保7保8”等说法束缚住自己的手脚。
面对新常态如何引领、支撑经济在中高速下实现质量效益更加优化的新发展?创新将成为这个换挡期和新常态下的主要驱动力。客观地说,济南目前还处在创新驱动和优质投资带动并行的阶段。加快创新谷、药谷、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等一系列“创新之举”正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增加。
墨守成规和凭借“一招鲜吃遍天”的局面已成为过去。济南市天岳、浪潮等一批发展好的企业,无一不是依靠科技创新,创造了品牌,开拓了市场,把握了主动权。但济南市规模以上企业还有相当一部分与技术无缘,这是过去资源配置倒置的结果,也预示着下一步创新发展具有巨大空间。如此看来,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从传统的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将会加速。
转型升级实现高质增长
10年过去,高速增长已经不再,个位数增长成为一种常态。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认为,经济新常态的表现之一就是增长速度的变化。显然,发展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转型之下的济南感受到了阵痛,曾经引以为荣的几个大块头企业一时陷入困境,有的时至今日也没有完全走出调整期,而一些前景好、效益佳的新兴产业则成为新的亮点。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福一说,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常态下经济虽换挡却绝不能“失速”。当传统增长引擎马力下降,这也意味着必须要有新的发展优势,才能确保完成经济工作发展任务。对此,济南市提出“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在发展重点上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并重”等。这也是对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科技革命兴起等一系列新环境的积极回应。
新常态下,济南更需要培育新的增长点。就以往经验看,转型的过程中,谁能抓住这些机遇,打造经济新增量,谁就有望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比如住宅产业化、新材料、环保、养老、电子商务等产业前景广阔,而且济南市也有着良好的基础,只要准确把握规律、顺势而为,这些产业必然会成为城市未来的希望。
牵住经济体制改革“牛鼻子”
新常态对各级政府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可以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很显然,今年济南市将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围绕解决制约发展的问题,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结构调整,为省会经济提供更好的动力支撑。
去年省委、省政府对17市科学发展考核作出重大调整,由比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转为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和发展后劲。在2012年考核中占60分的地区生产总值一项,降至25分。这意味着,比拼的不再是一时的增长速度,而是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速度,赢得发展新动力的速度,这种发展理念的变化将推动全省在新常态下实现更大作为。
相对应的是,今年济南市有几个改革重头戏,一个是财税改革,主要涉及营改增扩围、预算改革、划分事权与支出责任等内容;一个是金融改革,主要是通过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加强资本市场建设等以更好地帮助企业直接融资,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等;第三个是国企改革,主要是着重解决国资监管、国资运行效率、国资流失等突出问题;第四个是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是努力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相比“深改元年”,这些改革关键词似乎耳熟,但改革需要深入、再深入才能破难攻坚,这些深入细化的改革举措的最终目的就是释放民生红利。
(本报记者 范俐鑫)
新闻推荐
崔健 徐正罡 摄本报1月6日讯(记者 韩磊 见习记者 侯月)高档进口车越来受人们的青睐。截至目前,济南市进口车保有量已经超过5万辆。以前,济南市进口车注册登记只能在位于西部的市车管所办理,从...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