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蕙真 刘德刚
■走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提升,经过市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创新跨越,一路砥砺奋进,胶州已经行进到实现骐骥一跃的历史节点。
■进入黄金发展期的胶州,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准确回应着时代诉求,工整书写着历史答卷。
■这是目标宏远的发展方略:建设航空之城、物流之城、尚德之城、生态之城,准确把握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群众期待,紧密契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这是科学系统的产业布局:“一带两区四板块”实现了产业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的高度契合,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建设“幸福宜居青岛北部新区”的超前把握和集体智慧。
■这是攸关长远的新兴业态:依托“两大引擎”,高端制造业、现代物流业两条千亿级产业链加速形成,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临空经济、现代服务等新兴业态正逐渐成为“新常态”下新增长点。这些新兴业态的财政贡献、就业增长和人口集聚将在“十三五”再造一个新胶州。
■这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力度:引进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代表全省试点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一项项创新成果、一项项改革举措,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天下商埠之兴衰,视水陆舟车而转移。”纵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启动多式联运的青岛集装箱中心站,注定要为胶州繁荣兴盛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步疾足稳的“拼抢”
新常态下,资源要素之争渐让位于软硬环境之争。放眼未来,得物流者得天下。
中铁联集青岛中心站运营后,设计年运量56万标箱,并预留了118万标箱的运量,去年发送标箱却只有5.6万。巨大的货物缺口让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始终牵挂心头。
要建物流之城,把胶州周边、半岛地区的货源像磁石一样吸引过来,(下转第二版)(上承第一版)就得启动多式联运、就得引进海关、商检,就得引进铁路物流园……为长远发展计,我市一一进行推进落实。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德平,市委副书记、市长孙永红多次亲自筹划论证、多次现场部署调度、多次前往对接推进。全市上下积极争取、奋勇拼搏、攻坚克难,把一个个美好的梦想变成现实。
去年3月,青岛海关正式批复中铁联集青岛中心站设立海关监管场所,并经青岛市政府支持,将这一区域纳入青岛自由贸易港区范畴;7月,我市与济南铁路局正式签署胶州铁路物流园项目合作协议,与中铁联集、青岛港集团牵手,签订了《关于青岛中心站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搭建陆港平台;与青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加强合作,签署了《促进胶州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意见》,为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通关模式奠定基础;12月11日,海关总署正式批复青岛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建设,并指出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属于将各种运输方式的货物进行换装、仓储、中转、集拼、配送等作业为一体的综合型海关监管场所。
“唯一”就是巨大发展优势
多方努力下,去年12月27日,多式联运班列正式开通。胶州拥有了我国沿海地区唯一一家多式联运监管中心。
“唯一”就是巨大的发展优势, 没有海关进驻,中心站只能做内贸,不能做外贸,海关监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后,将在具备报关、查验、直通监管等基本监管功能的基础上,增加过境、拆拼箱、简单加工、报税仓储、跨境电商等功能,“创建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新型海关监管模式。
多式联运特别是海铁联运的启动,青岛中心站实现了与青岛港的无缝对接,胶州及周边企业可直接在青岛中心站实现装箱、通关,通过集港绿色通道直达港口,极大简化了通关手续,让企业在家门口实现快速通关。
受此影响,传化公路港、普洛斯物流、宝湾物流等公路物流项目纷纷看好胶州的物流市场,抢先落户,青岛中心站实现场站直通后,预计2015年达到20万标箱、2016年30万标箱、2017年50万标箱的运量规模,远期满足108万标箱运量需求。
“唯一”承载美好明天
洞开了一扇通向全球大门的多式联运,对胶州未来意味着什么?无论怎么设想都不过分。
多式联运班列开通后,统筹海运、陆运、空运、铁路运输等运输功能,将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部沿海延伸,“海上丝绸之路”向中西部地区拓展,实现“一带”与“一路”在胶州的有机融合,带动沿黄河流域经贸发展,在全国范围发挥辐射内陆、连通南北、面向太平洋的战略作用。
它给胶州带来的是一种“叠加”效应:不仅促进了公路铁路空港海港联运发展,为胶州乃至山东半岛的物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遇,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形成连接“一带”与“一路”的对外经济走廊,向东打通日韩以及北美、加拿大至中亚和欧洲的通道,向西打通至欧洲的通道,向南打通至东盟、北非的通道,搭建一条全新高效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当胶东国际机场建成启用,一个综合的交通运输体系展现在人们面前时,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由多式联运和临空经济托起的国际物流港必将成为胶州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牵引胶州在加快发展的道路上振翅高飞。
新闻推荐
...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