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红涛
东山书院始建于元代初期(1313年),康恭创办。清朝康熙、雍正年间,郭翘楚移建。清乾隆七年(1742年)书院续修。历经元明清三朝,为蒙山费邑人才摇篮。距今700余年。2011年重建于蒙山鬼谷子村。2014年重建竣工并开院。
一、始建
元皇庆二年(1313年),邑人康恭在本村狄家村(今仲村镇康家寨)捐资兴学,创建义学。尔后,其子康若泰、孙康宣建燕居堂、讲堂、斋舍12楹,易名“东山书院”。康姓家族是元朝山东省境内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康恭是元代进士,朝廷谏官,其子康若泰官至礼部侍郎。
书院始建师资雄厚,学子云集,学政修明,教习方法得当、规范,有鹿洞、鹅湖之会的遗风,造就了大批人才。如:
康若泰,以文学登,官至礼部侍郎。
李彦博,德埠庄人,进士第,官朝列大夫,处州路总管府治中。
牛克明,进士,官胶州提督。
陈稷,进士,官蒙阴县尹。
李彦密,进士,官卞梁路郾城县尹。
李彦修,进士,官济南府沾化县尹。
康宣,进士,官沂州等处兵马照磨。
康在熔,进士,官无极县尹。
另有乡贡进士若干名。
元进士李彦博曾作《康家寨重建义学碑记》记述了当时东山书院的兴盛状况:“费邑之西三舍许,东蒙在焉,山之西又四十里曰狄家庄(今名康家寨),居人康公辅之勤俭以起家,诗书以教子。于皇庆二年,偕里人唐君各捐己资,买田若干亩,肇建义学一区,招致俊彦,教养而作成之。予早年肆业与此,后得与进士,乃嗣国子司业若泰相继登科。又如郾城李彦密,胶州提督牛克明皆出同门,蒙阴县尹陈稷,景山书院山长徐奄,山东宪司书吏侯泰,累中乡试,俱若泰之高第也。康公利泽及人者厚且远,以子贵赠中顺大夫,礼部侍郎若泰子宣以父职为沂州等处兵马照磨,有继志述事之心,率乡邻贤而好事者,缔构大成至圣文宣王‘燕居堂\’暨讲堂、斋舍、门楼、垣墉,靡不具备。经营于至正十二年八月,告成于次年四月。就举乡贡进士,莫不欣美。一日,宣踵门丐文,此时申达朝廷,名为‘东山书院\’云云”。
东山书院盛极元、明两代。明末,康家寨康氏家族家道中落,东山书院也随之萧条冷落,至清初,书院历400余年而倒塌。
二、移建
清初,蒙山南麓贯庄人郭翘楚与其祖郭选,父郭良贵在蒙山南麓捐地一区,与赵亢宗、孙广锦等置田、备材、鸠工移建东山书院。
自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至雍正七年(1729年),历时20年,东山书院移建于蒙山南麓贯庄村。面积约4亩,建有圣庙、两庑、讲堂、神门、院墙等。
清雍正七年(1729年)移建竣工时,由曲阜第68代衍圣公孔传铎之胞弟、翰林院五经博士孔传鋕作《移建东山书院记》,镌碑立于书院。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大学士陈世倌书“东山书院”匾额悬于讲堂。
《移建东山书院记》碑,高240厘米,宽100厘米,厚17厘米。平首,碑额书“重修东山书院碑记”。碑文记述了东山书院的历史及移建重修的经过。碑载:“丁未之冬,费邑郭翘楚以改建东山书院索记于余,会觐阙旋里,撄疾未能握管。越二载落成,复踵门固请,余不能以无文辞。……郭生之祖名选、父名良贵,刘生名洙者,念书院废坠,圣迹久湮,复议改建于东山之南麓,捐地一区,与同志孙广锦、赵亢宗等,置祀田、谋兴筑。先公恭悫公、先叔翰博公曾为制引募捐,并出私钱以为助。经画肇自康熙四十八年己丑,至雍正七年己酉,阅20载始告竣,仍颜其旧曰‘东山书院\’……今郭生精研理学,慨然有崇实黜浮,倡教导民之意,因祖、父创始,偕朋侣襄事,逐竟厥功。堂庑斋室,薄栌榱桷,礼乐几筵,牲醴笾豆,无不备具。程功稽课有其方,小学大成有其序,敬业乐群有其人,习礼观德有其地。阅所著《拟事》四卷,经营之周密,参订之详明,考古按今,正人心而排邪说,虽古好学名儒力行不倦者当不是过。”
郭翘楚,字绍庭,号醇庵,清代学者,南林村人。生卒不详。清雍正元年(1723年)拔贡,曾任沾化县教谕5年。毕生潜心程朱之学,熟谙圣学之要,董仲舒、韩愈论性之说,宋儒理学之要。著有《佩籍录》、《重哀记》、《四书审问》、《论语弟子章养正说》、《伊洛渊源录》、《冰渊集》等专著,惜均失传。尚存者,唯《费邑艺文存》辑其之《醒忠词辨》、《稻莠说》、《火虚心实说》、《款差说》、《四虫说》等10篇艺文。清光绪《费县志》有“邑中数百年来,堪称通儒者,翘楚一人而已”之赞语。郭翘楚除著书立说外,十分重视教化育人。移建东山书院后,郭翘楚常约友朋讲学其中,立规条,严考课,培育出许多人才。后人曾于东山书院设立祀位纪念他。
清乾隆七年(1742年),书院续修,费县知县夏谟允作《绪理书院记》并题“遇圣门”、“贤关圣域”和“近圣门”、“路礼门”两块大字石额门楣。经知县乔天保报请朝廷将东山书院载入《大清一统志》中。
清嘉庆十年(1805年),邑人卜梦弼、孙植重修,教谕张大苏有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建为小学堂。抗日战争时期,遭破坏。
书院原建筑设施至1945年修建贯庄烈士林园时已大多倒塌损坏。书院旧址现多半为陵园烈士墓区。原书院中尚存石刻被掩埋,其中孔传鋕撰文《移建东山书院记》石碑2009年被移置蒙山万寿宫院内碑廊。
三、重建
2010年秋,平邑人燕守谷及夫人魏黎与马伟、唐文国、齐拥军结游蒙山,邂逅东山书院旧迹,意欲恢复这一历史文化遗留,并设想将东山书院重建成一处研究传统文化而更侧重书画艺术创作交流、供艺术家修心养性之所,后有莱芜同好袁胜加入,重建筹备工作由此开始。
2011年经平邑县有关部门批复,注册成立民间文化社团。因东山书院旧址在地的环境和客观原因已不具备重建条件,重建选址在战国时纵横家、兵家鬼谷子隐居之地的鬼谷子村。
2012年,蒙山风景区管委会成立,将重建工作列为景区文化建设重点,大力度支持重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2013年底,东山书院在鬼谷子村重建竣工。重建工程共二期。一期建有东山书院讲堂一座,及旧民居院落改建成的艺术家工作室四处。二期建有蒙山美术馆两处、艺术家工作室十六套,另设有茶室、手工陶坊等。
2014年6月15日,东山书院在鬼谷子村重建开院。
书院的建筑设计规划由燕守谷以艺术家的身份作为艺术行为独立完成。他将文化传统融入所执行的建筑当中。书院建筑延续村落民居的元素,外观多以石墙草顶。不同之处是:为俯览四周景色,视线不受遮挡,门窗一律改为落地,浑然天成的山林即是书院庭前屋后的花园,更有一湾潺潺溪流蜿蜒其中;室内则以自然环保生态元素为主,营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空间,以适应艺术创作和生活的当今需要。东山书院充分发挥了鬼谷子村的天然地理优势,彰显出当地地形地貌之善,并和谐地融入到周遭自然山水和村景之中。
重建后的东山书院,设置的课程和活动兼顾修行、学问、艺术、生活等方面。书院茶室、手工陶坊、山林之地的运用,也是一处可修心养性的禅意空间。来到东山书院的人们除观赏展览、演出、交流创作、欣赏大自然之美外,更能“存神闲旷之地,游目清虚之境,然后粹和内充、道德来应”,以体现生命意义及品茗、手工制陶的生活美学。
新闻推荐
□记者赵洪杰通讯员赵新报道本报济南讯记者3月9日从省水利厅获悉,根据《山东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65.46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125.52亿立方米。据...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