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闻 章丘新闻 平阴新闻 济阳新闻 商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济南新闻 > 正文

在小村庄里观察大中国

来源:济南时报 2015-04-28 01:31   https://www.yybnet.net/

农村在国家的前进队伍中,有希望,也有失落。 记者王锋 摄□本报记者 江丹

前不久,著名摄影师焦波带着他的纪录片作品《乡村里的中国》来到济南,举行了一场小规模的放映。这部纪录片展现了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村民一整年的生活图景,被视为当下中国的一个乡村细节。在我们这个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农民人口依然占大多数的国家,审视乡村这些年来的变化具有特别的意义。如今,焦波已经离开济南,但是关于“乡村里的中国”的讨论并未停止。

前进队伍里的希望和失落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农村和农民有着别样的深情,将之视为“根”一样的存在。眼下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城市化浪潮汹涌澎湃,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变化的力量。中国的城市正在急速前奔,一度被贴上“落后”标签的农村,也正在努力挣脱种种限制,或者加入城市扩张的版图,或者自己奋力前追,试图跟上这个国家前进的步伐。可是,很多农村的这场追赶并不能尽如人意,他们气喘吁吁,一抬眼,前路依然漫漫,没有人愿意回头等等他们。农村在国家的前进队伍中,有希望,也有失落。

近几年来,不断地有知识分子以农村为视角,观察和审视当下中国社会的这场巨变。除了焦波的纪录片作品《乡村里的中国》,还有学者梁鸿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学者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等。不仅仅是这些,在更多的书写当下中国的作品中,农村和农民都是绕不开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如熊培云写的那样:“在每一个村庄里都有一个中国,有一个被时代影响又被时代忽略了国度,一个在大历史中气若游丝的小局部。”

一直关注中国的西方作家彼得·海勒斯在他的作品《寻路中国》里写道,他从一本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汽车司机地图册》上,看到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密密麻麻,那是星罗棋布的城市和纵横交错的路网。自改革开放以来,借助地缘和政策的优势,这几乎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区域,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后来,彼得·海勒斯开车周游中国,发现“大约有九千万人离开了农村,他们大多数去了东南沿海地区,惯常的农村生活正让位于工业城镇的快速发展。”

这部分离开农村远赴城市的人,相当一部分被称为“农民工”,也有一部分通过高考或是其他途径,更改户籍,成为新的城市人。梁鸿、熊培云便是后者的代表,他们虽然离开了农村,却从未失去与农村的联系。他们回过身,将自己的故土村庄置于国家和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中,寻找在他们离开的这些年里,那里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些中国在西北,有些中国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这是写在梁鸿作品《中国在梁庄》封面上的一句宣传语。学者梁鸿回到她曾经生活了二十年的故乡,河南穰县梁庄,在那里踏踏实实地生活了近5个月。“每天,我和村庄里的人一起吃饭聊天,对村里的姓氏、宗族关系、家族成员、房屋状态、个人去向、婚姻生育作类似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调查,我用脚步和目光丈量村庄的土地、树木、水塘与河流,寻找往日的伙伴、长辈,以及那些已经逝去的亲人。”梁鸿在作品序言中介绍。

曾经熟悉的村庄已然陌生,“留守”和“农民工”是描写那里时频繁出现的词语。梁鸿发现,对于留守土地的农民,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却仍然只能混个温饱”,留守在那里的孩子,因为教育和父母的缺失,过着缺乏爱的“寂寞生活”,留守的老人,“年迈的身体还要照顾幼小的孙儿,他们浑浊的双眼里饱含着希望”,进城的农民工似乎也并不愉快,“虽然身在城市,他们却永远都是异乡人”。

这种生活和精神状态,不是梁庄的特例。在焦波的《乡村里的中国》中,那个位于沂蒙腹地的小山村杓峪也是如此,熊培云的小堡村同样如此,在去年获得第51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的周浩的纪录片作品《棉花》中,新疆的棉农与河南滑县的采棉工同样如此。

生存冲淡了诗意

在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笔下,田园生活应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或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派诗意景象。这也是一些农家旅游项目的宣传热点,远离城市喧嚣的诱惑,吸引着忙碌奔波的城市人到田园的乌托邦里休闲小憩。可是,在真实的中国农村,相当一部分村庄里的生活并不诗意,那里的人正被生存压得直不起腰。

杜深忠是山东省沂源县杓峪村的一位村民,在焦波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中,他一只手端着一个盛了水的脸盆,一只手拿着毛笔,蹲在敞开的屋门口,在太阳透过门框投进的那片光影里写字,他的宣纸就是带着光亮的那一块地面。他不满足于一日三餐,也想有点文艺追求,花六百九十元买了一把琵琶。他跟老伴说,这是个高雅的东西,人需要吃饭,也需要填补精神,得有品位和素质。老伴跟他掰扯,高雅的东西不当饭吃,素质更是不能当吃也不能当喝,伸着指头数落杜深忠:“就不能让你手里有钱,你手里只要有钱,不是买墨就是买笔,不是买笔就是买本子、买书,反正你就是买这些东西。”

比起琵琶所带来的诗意生活,这个处于沂蒙山村的家庭有着更多经济的需求。他们的女儿学习成绩优秀,但因为经济困难很早就辍学打工补贴家里,他们的儿子正在读大学,还需要买一台笔记本电脑。种植苹果是这个家庭的主业,可是2012年,杜深忠夫妇从年头忙到年尾,果园带来的纯收入也不过七八千元。“咱这些年在果树上付出的努力,已经很多很多,但得到的很少很少,花十分代价以后得不到三分收入,我觉得熬这个时间我都熬得很心疼。”杜深忠觉得,他在土地上的付出和得到的回报不成正比。

并非只有杜深忠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在周浩的纪录片《棉花》里,新疆的棉农也小心翼翼地计算着种植棉花的成本,担心市场行情,一不小心就喝了西北风。棉花在他们手里生长、收获、出售,可他们却需要再花几十倍的价格买一件棉花制成的衣服。《乡村里的中国》里,杜深忠希望儿子可以远离土地,去过更好的生活。《棉花》中的那位棉农,也不愿意家族的后代再种棉花,在他的计划里,家族里的孩子长大后应该去做医生,或者其他更好的职业。对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来说,诗意的生活总是有些遥远,解决生存才是他们日子里的要义。

新闻推荐

西工商河:河道水质浑浊 垃圾到处都是

西工商河水质浑浊、垃圾遍地 记者高歌 摄时报4月27日讯 (记者李鹏 实习生王柳 王磾)近日,市民张先生向本报新闻热线反映:西工商河河道里水质浑浊、臭气熏天。27日下午,记者沿该河段进行了探访...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在小村庄里观察大中国)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