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比较优势减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走到了尽头。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发展,就必须把创新驱动作为增长的强大引擎摆在重要位置加以推进,从而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
强化创新驱动,必须抓好载体平台建设。载体和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资本、吸引创新人才有效的组织形态和空间形态,也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济南市打造了高新区、济南创新谷、明水经济开发区、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和平台。但从现有情况看,有的平台发展空间不足,有的平台成果转化不够,特别是这些平台与全市发展的互动不够、联系较少。下一步,需要在结合上下功夫,把高新区等平台的创新成果和北跨等重点战略结合起来;需要在落地上做文章,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济南转化,推动全市产业的发展。
强化创新驱动,要努力打造产学研载体。创新的过程一头连着科技研究,一头连着产业经济,在这个创新链上,任何一个环节的创新都不容忽视。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既要从发展需求上找准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又要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省会,济南科研院所众多,特别是像山东大学等高校人才济济、科技成果众多。只有充分利用好山东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积极搭建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等载体平台,才能通过产学研的驱动,加快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在济转化。
强化创新驱动,政府的导向作用不可或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意义上的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已经失灵,只有认真研判新形势下的发展规律,制定出台切合实际的扶持政策,才能激发创新驱动的热情。要善于设立运用产业引导资金、引导基金,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推动市场主体主动研判科技和产业变革大势,面向市场需求确定创新突破口,让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要从资金、人才、知识产权、放开管制等方面入手,大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助推实体经济在创新中发展壮大。
新闻推荐
本报5月14日讯(记者 王依然)14日,一名身穿婚纱的年轻女孩出现在泉城路,“征婚救哥哥”。据了解,该女子名叫范丕英,25岁,泰安新泰人,一家人目前在淄博打拼。2015年元旦前夕,她的哥哥范丕龙查出重病...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