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当下,2015首届“群星耀胶州”市民才艺秀已在全市展开,在大街小巷宣传栏内张贴的海报上,我们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青岛五王大赛“琴王”获得者李康。他的形象鼓舞着广大身怀绝技的市民踊跃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一展风采。
勤学苦练 立志成才
爱拼才会赢。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都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和汗水,李康赢得“琴王”桂冠的道路上积蓄着更多的艰辛和拼搏。
李康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现为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唢呐专业委员会会员、青岛民族管弦乐协会理事、胶州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他出生在一个民乐之家,父亲李树才曾是青岛市茂腔剧团的党支部书记、乐队队长,精通唢呐、笙、打击乐,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胶州的民族音乐,他特意成立了“胶州市民族管弦乐学会”,将胶州的民乐演奏家和爱好者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共同打造技能专业、水平高超的精品民乐作品,带动全市民乐健康快速发展。他还系统的将胶州吹打乐收集整理,使其成功入选胶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胶州秧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家庭的影响下,李康自幼就对中国的民乐、特别是唢呐产生了浓厚兴趣,5岁时便跟随父亲学习唢呐演奏。他每天在学习文化课之余练琴3小时,假期时间里每天练琴10小时。由于唢呐吹奏时声音高亢嘹亮,为了不影响邻居们休息,李康将楼下只有5平方米、条件极其简陋的附房作为练琴室,用两床厚棉被作隔音设备,夏天没有通风的窗户,室内温度达到30多度,一练就是4个多小时,练习结束时已是汗流浃背。冬天没有任何取暖设施,也坚持不戴手套、不穿棉衣练习,有时甚至到室外练习,以确保在各种恶劣条件下手指的活动能力和灵敏度。为了锻炼李康的舞台感,父亲还经常带着他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和比赛,开阔眼界,使他具备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上初中时,李康正式拜著名唢呐演奏家、教育家刘炳臣为师,开始了更高级别的学习,每个周末自己坐火车穿梭于胶州和济南之间。
走出国门 大展才艺
2005年,李康以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为了提升自己,李康先后师从于国家级唢呐大师段学礼、左继承、石海彬等,博取众长,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曾多次在国内各大音乐比赛中获佳绩,并先后出访亚、欧、非十余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获得国外观众及媒体的高度赞誉:2006年参加北京音乐厅举办的“华夏民族乐团专场演出”,2007年应邀赴瑞士、意大利、奥地利、卢森堡、德国、埃及六国巡回演出,2008年赴意大利参加“世界音乐教育家大会”会旗交接仪式,同年,参加中山音乐堂举办的“丝竹传奇——华夏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以及国家大剧院举办的“春华秋实——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华夏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2009年赴台湾参加“两岸交流民族音乐会”,自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参加“全球通”新年音乐会全国巡回演出,2014年赴德国参加“德国汉堡音乐节”文化交流演出……2015年3月10日,李康被唢呐大师刘炳臣收为唯一的“关门弟子”。
喜得桂冠 技压群芳
身为胶州人,李康深深地热爱着胶州的文化,不仅经常参加我市“正月十五”新春秧歌会、秧歌大赛等活动,还参加了《龙腾盛世舞秧歌》、《红红火火大秧歌》、《青春少年秧歌梦》等多首秧歌伴奏音乐及秧歌教学光盘的录制,创作并演奏的胶州吹打乐《喜庆》获得青岛“海燕奖”优秀奖及胶州文艺奖“三等奖”等,使胶州秧歌音乐在传承民间化的基础上,向着更高的专业化方向发展和提升。
2015年,在由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共同策划主办,青岛多家单位及媒体参与协办的青岛市首届“圣元杯”市民“五王”才艺大赛“琴王”的决赛中,李康凭借一曲技艺精湛的唢呐咔戏表演《新编打枣》一举夺魁,赢得“琴王”殊荣。本场大赛竞争激烈,既有民族乐器古筝、笛子等,又有西洋乐器萨克斯;既有独奏、又有合奏;乐器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可谓高手如云。为了赢得这场大赛,李康重新改编了传统唢呐独奏《打枣》,赢得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乐器音色的巧妙转换、故事情节的生动展现、惟妙惟肖的动作表演,李康将“音、诗、画”的意境充分展现在了观众和评委眼前。点评专家——中国著名词曲作家、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主席付林直夸:“谁说你是草根啊,你就是专业,把这首曲子加入了自己的‘料\’,描绘了一幅自然主义的画面,比很多专业的都要专业精彩!”。(爱珍 李艳)
新闻推荐
...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