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经济实力翻倍增长
五年前,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倍增计划,即各项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比“十一五”末增长一倍。每年年初,市委、市政府自我加压,高标定位发展指标,经过五年的奋斗,我市兑现了当初承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指标比“十一五”末实现翻倍增长。
截至“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981.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8倍。在支撑起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齐头并进。投资的关键作用充分显现,“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274.4亿元,是“十一五”的2.6倍,五年来累计实施了总投资50亿元的海尔创新化产业园、总投资50亿元的中集冷链高新产业园等142个青岛市级重点项目;消费的基础作用有效发挥,打造起新城区利群、宝龙城市广场、新向阳广场等一批优质商圈,有力优化了全市消费环境,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83.7亿元,是“十一五”的2倍;对外开放优势更为突出,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获批,成为继西安之后的全国第二家,与济南铁路局、青岛港、中铁联集等各方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成功开通青岛多式联运班列,推动我市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五年来,累计完成外贸出口224.5亿美元,是“十一五”的1.5倍,外贸出口总量位居全省同级城市首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跻身全省县(市)五强,“十二五”末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0.1亿元,总量是“十一五”末的3倍。
结构调整更趋优化
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十一五”末7.1:57.4:35.5调整为5.4:52.8:41.8,得益于着力破解产业低端、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等发展瓶颈,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搭建政企研合作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现了发展方式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
我市成功引进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分院,推动3D打印等一批世界前沿技术在我市转化为产出效益,目前已与我市43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149项,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激发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我市着力增强企业创新水平,不断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分别是“十一五”末的4.5倍、10.4倍和7倍。
一批蓝高新项目的引进,为优化全市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档次注入新鲜血液,特锐德工业园、东软载波、传化智能公路港等一批大项目加速聚集。五年来,累计到账外资32.7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002亿元,分别是“十一五”的2.3倍和3.1倍。
两大引擎增添动力
五年来,我市发展方式实现了向集约集聚统筹发展的华丽转身。国家级开发区累计落户项目75个,总投资755亿元、总建筑面积778万平方米。其中,京东电商、海尔有住智能集成等新签约落地项目15个;尼得科电梯、传化智能公路港等新竣工或主体封顶项目21个;新投产项目15个。创业大厦、中加国际学校、西安交大附中、职工公寓正式启用,院士专家人才公寓扎实推进,产城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加速打造高端制造、航空制造与维修、“互联网+”三条千亿级产业链,跻身2014年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国家级开发区50强。
依托青岛市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的节点支点“双点”城市定位,推动国际物流港构建贸易联通高地。正式启用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获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引进落地中远、中海集运等知名船运公司、货代公司20余家,增开至郑州、洛阳、西安、乌鲁木齐等4条对开班列和中亚、中韩2条国际班列,集装箱到发总运量呈爆发式增长,达到20.1万标箱,同比增长530%。
(张婧)
新闻推荐
“两高两铁”凸显胶州交通优势 ——访市铁路办总工室办公室主任刘乃友
...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