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苍苍,双目明亮。这是浦家祚老先生留给生活日报记者的第一印象。已经从医50年的浦老,至今仍坚持每周两个半天的门诊。在从医生涯中,他广收博采,推陈出新,以“古为今用、西为中用”为原则,不断探索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思想,在中医治疗脑病、心病及疑难杂症方面造诣颇深。
“岐黄医术惠及众生,做贡献共兴乐人全寿。”行医路上,浦家祚一直用行动践行当初誓言。
治中风他有一手“绝活”
“身为医生,病人的健康是最大的幸福,如果有来生,我还会选择做医生。”
不久前,一名患者来找浦家祚复诊,看着他眼神里逐渐恢复起来的光亮,浦家祚有着说不出的高兴。
浦家祚回忆说,这名患者是一名公安干警,多年来一直有游泳的习惯。发病那天,他已经连续工作了好几天,身体极度劳累,但晚上下班后,他还是坚持按照往常的运动量游泳。然而,从水中出来的一刹那,他一头栽倒在泳池旁。很快,诊断结果出来了:脑溢血。
经过抢救,这位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随即转到市中医做康复治疗。但家人发现他发病后性格大变,原本开朗的一个人突然变得怕见人,甚至不肯走出病房的门。
“按照他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不应该只恢复到当时的水平。”浦家祚除了制定医疗方案,也经常和他沟通并进行鼓励。最终,这名患者逐渐配合康复治疗,前不久已经重返工作岗位。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浦家祚提出了中风病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因性治疗、运动治疗和家庭护理,目前已经为国内各大中医院治疗中风病所采用。
学中医他从中医古典入手
在浦家祚童年的记忆中,家族中有一名会“扎针”的长辈,谁家遇到小儿积食,就把他请来扎针,包管药到病除。而这是他对于中医最早的印象。但谁能想到,那时非常惧怕“扎针”的孩童几十年后已经成为一名中医大家。
“老师对我的影响很深。”浦家祚说,中医名家李乐园先生是他上班后的第一位老师,对他要求十分严格;在业务上从不保守,精心传授。
那时候,李乐园每周查房两次,浦家祚每次都侍奉左右,认真记录,反复研究其处方,结合复诊病人反馈的结果,再重新分析辨证、对照学习过的理论和课本知识,总结心得体会,不断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三年的带教,浦家祚耳濡目染,掌握了不少中医知识,也更加热爱中医事业。
“要想学好中医,必须在中医经典著作上下工夫。”除了诊疗工作之外,浦家祚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中度过。在他看来,学习经典著作,一是“读”,要熟读、反复读,读一遍有一遍收获;二是“写”,要边读边记,随时摘抄记录;三是“背”,读熟了,很容易就背过了,临证时就得心应手;四是“思”,勤学必须多思,既要领会其意,又要举一反三。
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年来,浦家祚在治疗中医脑病、心病及疑难杂症方面造诣颇深,尤其在中风病、眩晕、头痛、不寐、心悸、胸痹、胃脘痛等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独到的理论方法和治疗体系,临床疗效显著。
传帮带倾囊相授毕生所学
在中医领域,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无疑难能可贵。浦家祚认为,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年轻后学者是他的责任。他鼓励年轻医师多学习,多看中医经典著作,多做临床,经常告诫学生,要打好中医基本功,根深方可叶茂,理论高强,临证方可运用自如。
在传承教育上,浦家祚会根据不同层次的人员,采取不同的对应性辅导,按时进行专题讲座,无论讲哪一个专题,他都特别重视三个结合,即古代与现代结合、理论与经验结合、自己与他人结合。
如今,他培养出的徒弟有的成为医院领导,有的是科室学术带头人、科室主任。
浦家祚时常告诫他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除学习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学会按中医理论的思维方式去探索中医学术,这样才能从传统的中医文献中汲取其精华,达到继承、发展、提高的目的,才有利于中医事业发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大师。
采写/秦聪聪
见报时间:2015年9月30日
新闻推荐
儿科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知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研究会...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