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山东省微创保胆取石第一人,28年一直在外科一线奋战的徐立友,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愿意用最小的创伤为患者谋求最稳定的健康!”
母亲的一句话让他踏上从医路
“母亲耳朵背,听不清楚声音,因为我小的时候闹着玩,可能让母亲的听力受损了。”回顾过去,徐立友一直比较后悔儿时的顽皮。上初中的时候,母亲对徐立友说了一句话,“儿啊,小的时候,你把妈妈的耳朵弄坏了,长大了,能不能把妈妈的耳朵治好啊。”母亲的这句话,让徐立友暗暗下决心,立志将来从医。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徐立友考上了威海乳山第一中学,“当时我是班长,当年,有山东医学院的工作人员提前来学校挑选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徐立友清晰地记得,一个午后,学校告诉他有一个人来问他的志愿,一位中年人只问了一句话,“你想学习医学吗?”
那个时候,徐立友觉得学医是非常神奇的,又和自己的梦想完全符合,他坚定地点点头。
1983年9月,比高考分数线高出16分的徐立友考上了山东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他被分到济南市中心医院普外科。
小创口造就“徐一针”
在当时,一名普外科的医生要各个专业轮着转,为此,徐立友在各个专业的手术室转三年,掌握了几乎所有外科手术的技术。
谈起这一段经历,徐立友说,目前虽然分科比较细,但是各个专业轮转的规范培训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一个患者来说,一个疾病的发现可能还隐藏着其他疾病,这就需要平时的经验积累。“当年,普外科医生对于甲状腺、乳腺、肝胆、胃肠等等涉及普外科的所有手术都要会做,锻炼了全能的技术,从基层一点点积累,从各个系统的疾病,从临床表现、治疗手段等等,都要了熟于胸。”
由于技术过硬,切阑尾手术时创口非常小,就能准确找到阑尾,久而久之,年纪轻轻的他就得到一个绰号:徐一针。
押5万元,称手术若不成功就认赔
2001年初,医院收治了一个年轻人,名字叫凤斌,34岁,是一名由于乙肝、肝硬化导致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肝脏移植成为救命的唯一途径。而肝脏移植是大器官移植手术中最复杂的项目之一。
“当时我和爱人商量,有一个年轻人的肝脏不行啦,如果不做手术的话,这个病人就会死。”徐立友说,爱人当即表态支持。
徐立友说,当时真是心里没有底,他来到院长的办公室,“我说,院长,我把五万元存折押在医院,如果能成功,我很欣慰,如果不成功的话,我愿意把这个钱作为给病人的补偿。”院长支持了他的想法,为此,他至今都非常感动。
接下来,徐立友先后6次去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参观学习。学成归来,徐立友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手术。整整11个小时,一个团队全程一丝不苟地忙碌着,徐立友全程站在手术台上,一刻也没有休息,连喝水也没顾上。整整11个小时,顺利把肝脏移植手术做成功了。
济南率先开展保胆取石手术
上至96岁的老人,下至4岁的小朋友,徐立友做了千余台保胆取石的手术,也为这些患者成功保住了胆囊,避免切除的厄运。
徐立友告诉记者,胆囊是人体非常重要的消化器官,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然而,近百年来,对于胆囊结石病症,外科医生一直沿用胆囊切除这一手术方式。但在解除结石困扰的同时,胆囊缺失造成的众多副作用及手术造成的医源性胆系损伤,也给病人带来较大的痛苦。
该院于2001年11月始,由徐立友主持在济南市率先开展微创保胆手术,并探索出一整套成熟的诊疗规范,在为患者保留健康胆囊的前提下,一次性取净结石、息肉。手术过程可视、安全、创伤小、快捷。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术后12小时即可下地活动、进食,住院5天就能出院,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用最小的创伤为患者谋求最稳定的健康,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胆囊是具有消化功能的重要器官,患有胆囊结石的患者来就诊,我不建议一刀切除胆囊,会根据病情不同,尽量保住患者的胆囊。”徐立友认为,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为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采写/王丽
见报时间:2015年11月4日
新闻推荐
创新是现代医院发展的必由之路。位于原净居寺旧址的济南医院已沉寂了多年,自1975年建院到2013年间,历届领导多次尝试转型,但医院的经营却举步维艰,这让2013年新上任的院领导班子感...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