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烟台二中校园,一座精致的教学楼,会即刻映入你的眼帘。楼的正门上方镶嵌有“张敏之教学楼”一排大字,是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题写。作为山东知名的教育家,张敏之的名字是与抗战时期辗转各地殚精竭虑为国家培养人才连在一起的。后来又在大陆政权易手之际,他为了让山东流亡学生得以继续学业,冒死犯难抗命国民党军方强征学生入伍,被污以“匪谍罪”而蒙冤罹难,以付出生命的代价,实现了为教育献身的理想而被后人铭记。直到上世纪末,张敏之冤案平反,并得到台湾当局最高基数的理赔。他的家人把这笔新台币600万元的巨款全数捐赠家乡,修建了泽及烟台学子的教学楼。
10月的一天,记者采访了张敏之先生的长子———美籍华人张彬博士,听他讲述与家乡烟台的情缘、在海外求学励志的经历,以及晚年回到祖国参与多项公益事业的故事。张彬是张敏之的长子,于济南出生不久就回烟台成长开蒙,少年时代饱受迁徙之苦和遭受丧父之痛,及至在台湾大学毕业又远赴美国求学,获工程力学博士学位,进而在教育及实业界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如今,这位“少小离家老大回”年近8旬的老人,何以会在晚年将故乡烟台作为长期的定居地呢?且听张彬将他一生飘萍海外的经历娓娓道来。
一生总是在路上,却不会再迷路
烟台在张彬的童年记忆中既是模糊的,也是清晰的。
卢沟桥事变后的次月,山东省政府任命张敏之为设于烟台的省立第八中学校长,张敏之携家人回烟接任校务。可惜不到半年,山东主要城市沦陷于日寇之手。1938年夏,为了让胶东大批失学青年能继续学业,培养造就抗战所需人才,张敏之成为省立第六联合中学(设于莱阳)的创办人和第一任校长,他将家人临时安顿在妻子的家乡济宁后,开始了他带领学生辗转山东、安徽等地苦心办学的生涯。后来张彬的外祖母去世,张彬被祖父秘密接回烟台,张家的日子过得小心翼翼。张家住宅位于南大街,在张彬的记忆里,简陋的房子后有大片的墓地,似为毓璜顶西坡。祖父为张彬选了一所离家较近的小学,时为1941年秋天。张彬回忆说:上学第一天,由母亲送到学校,可放学后就出了“小事故”,6岁的他忘记了回家的路,只好东一头西一头打转转,在巷子里找不到家,就又转回大街上,直到被家里的一位熟人遇到才领回家。回到家才发现,家里的大人见张彬迟迟未归,已全部外出寻找,张彬再次出门去找家人。不消说又迷了路,折腾到天黑,一场虚惊方告结束。
然而,苦难中亦有童趣温馨的小学生活,到了次年就戛然而止了。此前,转至安徽阜阳的省立六联中并入国立第二十二中学,校长由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李仙洲兼任,张敏之任教务主任而负实际责任。因张敏之是日伪军通缉的重点要员,为了家人的安全,只能冒险秘密穿越敌占区转移阜阳。一家人为躲避日军的追捕,只能选荒僻的小路西行南下。干粮充饥,吃不上热汤热水。饿急了的张彬趁大人不注意,将包袱里仅有的7只煮鸡蛋一次吞下,结果上吐下泻,高烧不止。一家人只得进入附近的村庄暂避求医,恰好又与扫荡的日军不期而遇……这一路的风餐露宿,形如逃难的颠沛之旅,给童年的张彬留下了深刻印记。
辗转流离的生活并未因抗战胜利而结束。渐渐长大的张彬跟随父亲的脚步,从东向西,自北到南,体验到了“八千里路云和月”。随着内战爆发,张敏之一家人命运在时代风云的变幻中,愈发变得扑朔迷离起来。1948年11月,烟台各中学师生2000余人撤退至上海。除此,尚有山东各处中学大批流亡学生散布江浙一带,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秦德纯劝说张敏之放弃了和家人由沪去台的计划,由其负总责率8000余名山东子弟南下。一路跋山涉水,经湖南、贵州、广州,直至澎湖,山东各地的流亡师生转去台湾。忠诚于国民党的张敏之没有料到,他于危难中的受命之举,给他和家人带来了无妄之灾。
苦难没有压垮张敏之的家人,更没有摧垮张彬。在后来的艰险环境中,张家子女在母亲王培五养育之下,始终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对人间有正义的坚信,熬过了艰辛岁月,六个子女人人事业有成,其中出了三位博士。张彬说:“我虽然一生都在漂泊,好像总走在路上,但有父亲的遗教和老母的叮咛,承袭父辈的志节,就不会再迷路。”
为教育殉难,覆巢之下有完卵
1949年7月间,山东流亡师生全部抵达澎湖后,时任“澎湖防卫司令”的李振清,却违背政府诺言,征召适龄男性学生入伍。身为总负责人的张敏之为了让流亡学生继续学业,抗命军方的背信行为,李振清的继任者韩凤仪便向陈诚诬称张敏之是“共党”,又采取刑讯逼供手段,由陈诚批准,以“涉嫌匪谍”罪,判处张敏之等7人死刑,1949年12月11日枪杀于台北马场町,制造了台湾颁布“戒严法令”后的首宗冤狱,史称“澎湖案”。
此时在高雄暂住的张家人,对飞来的横祸尚不知情。张彬的母亲正在台北奔走,求告张敏之的故旧,以图斡旋营救。张敏之遇害的次日,大姐张磊拿来一份当日的《中央日报》,张彬看到报上一行“台湾岂容奸党潜匿,七匪谍昨伏法”的粗大黑字,一时不知所措,浑身发抖,他猛然意识到再也见不到温良慈爱的父亲了。巨大的创痛延至今日,张彬说,他从来不想去看任何与父亲有关的书籍和影像资料,一看就有锥心的疼。“彬啊,你是长子,以后这个家,就要靠你了。”仅比张彬长一岁的大姐的话,敲击着张彬的心,让他慢慢回过神来。当晚返回高雄的母亲王培五,带着一家人作别收留他们的好心老伯,就此开始了逃难生活。可无论来到旅馆、火车站还是教堂,总有当局“警备司令部”的人如影随形,指着一家人:“他们是匪眷,不许收留!”那时候,张彬最怕的,就是被身着制服的人拦住盘问。
走投无路的张家,终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来到了南台湾屏东县乡下学校,找到了一份教授英文的工作。一句台语都不会讲的山东妈妈,在四下透风漏雨的茅草屋里,含辛茹苦地拉扯6个未成年的孩子。最困窘的时候,全家七口只能共用一把牙刷;每次台风过境,将茅草屋刮得摇摇欲坠,孩子们顾不得庆幸死里逃生,而是忙着出门捡满地坠落的小鸟,那是吃不到肉的一家人仅有的“牙祭”。
一说到母亲,张彬内心充满感恩与敬爱。这位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早年接受新式教育,知书达理,思想开明,性格坚毅,又是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的高材生,她与张敏之的婚姻,曾被家中长者视为“门不当户不对”,但她敬重张敏之的品行高洁,对出身农家的他情有独钟,无怨无悔地托付终身。在家庭大难临头之时,是她的坚韧慈爱,是她的忍辱负重,把一个将要倾覆的家支撑起来,在风雨如晦中建起遮蔽风雨的港湾,庇护着尚未成年的6个子女。张彬和他的姊妹弟弟们,也没有辜负母教,都成了社会的有用之才。张彬承认当年发奋考取台湾大学,更多是为了报恩母亲。
怀揣25美金,越洋到了美国留学
白手起家,自力更生———从在台大读书时,张彬在同学眼中简直就是传奇,倒不是因张彬在校园里如何出人头地,而是因囊中羞涩的他到处打工赚钱,用以缴纳学费、补贴家用。张彬很少去教室听课,但期中、期末考试却不缺席,考试不求高分,但毕业考试时每科都是第一名。张彬服完兵役后,拿到美国杨百翰大学的入学许可,接着通过留学生考试,但获准出境签证还是遇到了大麻烦,报告呈交上去,台湾警备司令部批复:免议。历经一番周折,在山东去台的五位“大人物”的具名连署担保之下,才得以批准,这时的张家依然背负着“匪眷”之名。
过了出境关,还要再过入境关。赴美留学办理签证虽获得许可,最大的难题是要证明张彬拥有2400美金方可入境,这对张家是个天文数字。为了减少保证金,张彬大胆地对美国使馆的面试官讨价还价:“两学期的课程我一年就能念完,而且也不用学那么多关联不大的课程,900美元!”说完,还拿出一个选修课程的计划。最终使馆人员答应张彬筹到1100美金即可放行。1961年7月1日,张彬从基隆搭乘开往美国的免费货轮,只要每天缴纳3元的伙食金,这样就省去了乘飞机的500美金。
横渡太平洋的海上生活虽然艰苦,倒也不缺吃不缺喝。但从西海岸一下船,“一文钱难死英雄汉”的窘境就摆在了眼前。学费已从台湾汇去美国。下船时,手里仅剩下25美金,尽管华人朋友热情地担负了张彬在洛杉矶的开销,并问他是否需要资助,自尊心强的张彬却说不缺钱。实际情况是付完从洛杉矶至盐湖城的24.95美元车资后,张彬的口袋里,就剩下一枚5美分的硬币。“一路上,看着卡车司机和乘客们嚼着汉堡,喝着可乐,我只能当客车在加油站停歇时,跑到自来水龙头前,猛喝几口凉水缓解饥饿。”尽管已经是54年前的旧事,张彬依旧记得很清楚:“快餐店里最便宜的汉堡要19美分,我买不起啊!可我并没有因为饿肚子感到丝毫的难过,离开令人窒息的台湾,来到无数台湾年轻人心中的圣地,我快乐得不得了!”
吉人自有天相,这句话在张彬身上应验了。大客车行至拉斯维加斯稍作休整,一天粒米未进的张彬,做出一个“冒险”决定,他将那枚5美分硬币,投进吃角子老虎机。就在他认定自己将就此一无所有时,老虎机全部的指示灯亮起,发出滴滴滴的响声。正在琢磨这是怎么回事的时候,老虎机的看守人拿着1张50美金的鲜亮大钞向他走来:“恭喜你,中了大奖。”张彬在忍饥挨饿20多个小时后,终于饱餐了一顿。
爱拼才会赢一度当了头号纳税人
在地处美国西部内陆、民风保守的犹他州,初来乍到的张彬,打工的选择似乎只有贩卖体力。在一家由墨西哥移民开办的医院里,张彬在学业之余,干起了所有白人都不愿意沾手的护工,每天的工作要么是护理大小便失禁的重病号,要么是料理太平间的死人,每天连续工作6小时,中间仅有片刻休息。尽管如此,张彬每小时赚到手的工资,还是比悠闲的白人护士们少25美分。
即使如此忙碌繁重的工作,张彬还是想加点量,兼职护工干了一个周,他便去找院长,提出要一天上两班。面对这个年轻人,院长惊讶地问:“你吃得消吗?”张彬的回答很干脆:“我需要钱,再累我也扛得住!”这样的生活直到次年进入犹他州大研究院,具备助教身份后才有所改观,不但每月能领到167美元的助教奖学金,还免除了学费,还得到了一份周末教中文的差事。后来,路政部门还聘请张彬参与公路设计,张彬完成学业后,在犹他邻州怀俄明继续扩大自己的事业。他本人也从初到美国时的一文不名,一度成为了怀俄明州的头号纳税人。
遵从老母之命为中国人做一点事情
人生的一多半在美国度过,但张彬的思乡之情,并未因身着西装、操说英语,而有半分淡薄。1979年台美断交后,应时任台“总统府”资政李国鼎之邀,阔别台湾18载的张彬以“杰出学者”身份获邀回台,担任科技顾问。早已移民去美国定居的张彬母亲,更是对祖国大陆念念不忘,多次对张彬讲:“你应该去大陆做点事,去教教书啊!”
张敏之案平反后,张彬与三弟张彤共同发起,在烟台二中设立了“张敏之教育基金”,捐款修建了张敏之教学楼。多年来,已经有150位品学兼优的二中学生,成为该项教育基金的受益者。2007年,退休后的张彬,终于实现了来大陆做点事的愿望,应国家教育部邀请,赴海南大学公益讲学。尽管他言明不要任何薪酬,大学领导到年底还是发给他不菲的薪水,张彬推辞不掉,在海大的四年间,只好把这笔款项放在系里,用在了捐助汶川震区的受灾家庭的学生、贫困学生等等。
去年,106岁的老母亲王培五仙逝。张彬说,她老人家生前让我还乡传授知识,为祖国做一点事情。我总算是实现了老母的心愿。
新闻推荐
一起爽11:期待你发出“爱的好声音”, 文艺情话穿山越水来表白
本报讯(大小新闻记者王慧)“一场秋雨一场寒”,昨日,一场秋日微雨让港城的气温继续下降,大小粉们可要记得加衣哦!虽然室外气温骤降,但是在大小新闻编辑部里,气氛却异...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