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必须围绕老照片书写
上午10点整,因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开讲《甲午!甲午!》而知名的马骏杰教授客串起主持人的角色,他首先简单介绍了《老照片》:“从1996年开始,这20年的进程中,有一套丛书闻名全国———《老照片》,《老照片》以通俗的语言,深刻的表述和珍贵的影像,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非常精彩的瞬间,深受大家的欢迎。”随后邀请冯克力和读者展开精彩的互动。
冯克力说自己是招远人,这次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和父老乡亲聊一聊《老照片》。
1996年底,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丛书一经面世,即以别开生面的图书样式、回望历史的新颖视角,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曾经创下每辑发行30余万册的销售业绩,引发了风靡全国的“老照片文化热”。《老照片》的成功出版,开启了中国出版业的“读图时代”。《老照片》对于普通人而言从来都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很多平民百姓因此而参与到一种历史的叙述中,并收获了特殊的自信与尊严。在《老照片》的作者群体里,非专业的作者几乎占到了70%。他们最初都是《老照片》的普通读者,随着跟《老照片》不断“碰撞”,就有了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冯克力还说许多老人的子孙后代,翻出了祖辈们的老照片,形成文字,投稿到《老照片》,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在和读者交流中,冯克力着重提到了两位重要人物对《老照片》的评价:
曾经在北京某高校任教的美国学者爱德华·S·克雷布提交了一篇名为《新近中国的旧事物:关于私人历史记忆的出版物》的论文,认为《老照片》“重视普通人,重视他们在历史中的位置和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历史的权利。”
陈丹青在2013年为冯克力的新书《当历史可以观看》作序的时候,描述了他对《老照片》看法的转变。刚刚接触到这套书的时候,陈丹青觉得这么珍贵的影像假以这么廉价的载体实在是“可惜了”,为何不像国际范儿的出版物一样,做成装帧精美的一流影集呢?接触得多了,他终于发现《老照片》是超乎“影集”之上的,它朴素的形式就是它的内涵最本真的告白。他说《老照片》“如贫家的摆设,显得洁净而有自尊”,希望它“一如其旧”。《老照片》给老百姓参与历史叙事提供一个平台,让老百姓来叙述自己的历史。对于来稿,冯克力从一开始就持开放的态度,来者不拒,对稿子没什么特殊的要求。他在“征稿启事”中有这样一句话:“文章须围绕照片撰写”,只要照片比较好,有意思就行,哪怕是婆婆妈妈那些事。
老读者为老照片点赞
鲁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韦春喜也谈到了自己对《老照片》的看法。韦春喜在济南攻读硕士和博士时,就一直关注《老照片》。他认为《老照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历史不仅仅是文字的历史,也是图片记载的历史。看《老照片》,对于人们充分理解各个时代中各方面的事情,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而现场的读者在互动中纷纷为《老照片》点赞,还带来了许多珍藏的老照片,和冯克力分享其中的故事。75岁的牟平退休教师高承柱从《老照片》出版之初就开始关注,看到晚报和新华书店合办的这一活动,他一早就从牟平打的来到了活动现场,并带来了自己一张珍贵的旧照。他还专门写了一首《点赞老照片》,现场诵读起来:“神交十九载,相见又恨晚;薄薄小开本,喜欢有内涵;家国风云事,定格方寸间……历史人民写,理该还本源……愿不忘初心,明朝花更艳!”冯克力被诗中的一句话深深感动,“历史人民写,理该还本源”,他说,“这正是《老照片》想要做到的,过去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今天老人家给总结出来了。”
类似这样的老读者,现场还有很多。85岁的杜培萱老人五六年前开始收集《老照片》,“现在合集出版到100辑了,我都有。”老人还拿来一张照片,照片左上角写着:烟台市农学院。“这所大学仅存活了3年,很多人都不记得它了。”杜培萱说,她当年是这所学校的农技课老师,希望能与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多交流。活动现场的晚报工作人员留下了老人的联系方式,将帮助老人把这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刊登到晚报上,跟更多的人分享。
新闻推荐
YMG记者杨健摄影报道走进烟台二中校园,一座精致的教学楼,会即刻映入你的眼帘。楼的正门上方镶嵌有“张敏之教学楼”一排大字,是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题写。...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