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曙明
稼轩祠位于大明湖南岸的遐园西侧,占地1400平方米,为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祠堂。
说起辛弃疾,济南人大都会有些自豪感,因为他是济南人的骄傲。青年时代,他在家乡参加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起义军,失败后奔赴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等闲职。在这期间,写下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呼吁南宋王朝“光复旧物”。在任司农主簿期间,写下了《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等,提出了依靠民兵巩固防务的建议。而后,又写下了著名的《九议》,提出了恢复中原的具体措施。由于南宋王朝的昏庸腐败,满足于偏安江南,辛弃疾报国无门,以词作来抒发自己的无限情感,词风雄浑悲壮,终与苏轼齐名,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稼轩祠坐北面南,古朴端庄、三进院落,门前两侧石狮蹲坐,大门匾额的“辛稼轩纪念祠”为陈毅元帅题书。
迈进大门,但见太湖石矗立在院落中央,旁边有国槐垂荫,牡丹飘香。左右两侧各有三间厢房,分别陈列着毛泽东手书的六首辛词,以及郭沫若、叶圣陶、臧克家、吴伯箫等人赞颂辛词的作品。过厅面阔三间,上悬启功所题写的“义胆忠魂”匾额,两侧门柱上的楹联是:“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此联为马公愚先生题书。
二进院落东西两侧,是半壁游廊,与正厅相通。廊壁上嵌着当代书法家所书的辛词石刻32块。院内植有青松、银杏、石榴、百日红、月季等。北为正厅三间,卷棚顶式,门楣额枋皆饰彩绘,上悬郭沫若手书的“辛弃疾纪念祠”匾额,抱柱上的楹联也是郭沫若撰书:“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厅内迎门处,立有辛弃疾的全身塑像,背后墙壁上是辛弃疾词作的木刻作品,四壁悬挂有其生平事迹和名人字画,橱中陈列着有关辛弃疾各种版本的书籍。
正厅后的第三进院落,北临湖滨,院内秀石玲珑,槐荫铺地,竹影移墙,榴花溢丹。西廊墙壁饰有扇面、海棠叶等各种异形窗,北端与“临湖阁”相通;东廊向北依次叠升,直达阁上,每叠平台由假山石堆砌。“临湖阁”原为“飞龙楼”,上下两层,上为凉台,下为茶座。茶座内有过门可通湖边,游人可在此观赏明湖景色。不过,历史上的“飞龙楼”不知何时被“集山楼”取而代之。“集山楼”匾额下有副楹联:“湖山钟秀英雄出,仗剑入敌垒,气吞胡虏;怒发冲冠肝胆剖,词风开豪放,雄视千古。”此联为著名诗人臧克家所题书。“集山楼”北临的湖畔有七曲石桥通往湖中。桥上有石栏,下可通小舟;桥北接“藕亭”,又名九曲亭。置身桥上或亭内,亭桥相衬,影影浮动,是为明湖雅景。
令人遗憾的是,原本有游廊相通二、三进院落。
辛弃疾虽曾在南宋为官,但济南时为辽金所占,所以他并没有在济南为政做官的经历,因而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之前,别说是大明湖畔,就是整个济南城内也无稼轩祠。此稼轩祠是由李公祠改换门庭而来。
李公祠是为祭祀李鸿章所建。李鸿章为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淮军创始人,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1901年,78岁的李鸿章病逝后,朝廷明令在其原籍和立功省份为其修建祠堂。
从李鸿章的仕途来看,他并没有在山东为政的经历,那么,山东何以也要为他兴建祠堂呢?据史书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李鸿章奉命到济南查办河防,在查勘黄河后,提出了10条救急治标办法,并提议自光绪二十五年起,在原定每年治河费用65万两之外,再追加40万两,连续三年。此建议得到朝廷恩准,并于当年四月由户部拨银300万两,使得黄河水患因而得以缓解。
或许由于上述缘故,光绪皇帝特意批准了山东官员的奏请,敕令在济南,由官员捐款为李鸿章修建祠堂。
史载,当年全国各地共为李鸿章修建了10余座祠堂,大明湖畔的李公祠算不上最大最好。可是,由于1960年被改换门庭为稼轩祠,所以歪打正着,在其他李公祠均遭毁灭的情况下,它成为时下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李公祠,只可惜它如今还被稼轩祠“鸠占鹊巢”。
新闻推荐
查体领车牌换驾驶证,全天都能办首个24小时自助交管服务站落户市车管所,各区县也将布点
20日,市民体验自助取车牌。记者王汗冰摄时报8月20日讯(记者靳倩)不用特意占用上班时间、不用等待车牌邮寄……一刷...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