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土车辆进出工地必须经过二次冲洗。执法人员无缝隙巡查工地。
借助智慧平台“天眼”监视渣土处置工地,创新管理模式为工地配齐监管员,执法人员无缝隙上路巡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好蓝天保卫战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加快推进建设“品质历城”,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历城区城管局多措并举扎实做好扬尘防治工作,捍卫“泉城蓝”,通过创新渣土管理工作机制,真正实现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全覆盖、无死角。
历城区城管局创新工作思路,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在“控制源头、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狠下功夫,不断完善渣土管控新举措,开创了由工地建设方、总包单位自行安排监管员对工地进行监管的新模式。推动渣土管控工作走向规范化、长效化,走出了一条精细化管理的新路子,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取得丰硕成果。
科技赋能
城管“智慧大脑”实现工地全方位监管
“华山片区一工地未报备施工,而且洗车平台未启用,请立即督促整改。”9月1日晚上11点45分,历城区城管局渣土科工作群传来两段视频和一则消息,这是平台监管员赵勐通过实时监控济南市建设工程扬尘治理一体化智慧平台发现的问题。正在该片区巡查的工作人员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来到工地责令其停工整改,问题从发现到解决仅仅用了不到20分钟,效率大幅提升。
记者在历城区城管局渣土科的智慧平台上看到,全区各工地出入口、施工现场、扬尘监测系统等画面一目了然,十分清晰。
“我们重点对全区渣土处置工地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电话通知工地监管员,对于规定时间未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的,巡查人员立即到达现场督促整改。对于屡次拒不整改的工地,则下达文书进行处罚。有了‘天眼’协助,不仅提高了检查效率,还能对工地形成一定的震慑作用。”历城区城管局渣土科科长王震介绍。
目前,历城区采取动态巡查与静态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渣土扬尘治理工作,严把工地源头关。安排2名人员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对辖区工地进行实时监控,充分发挥“实时监控、倒查追踪、调度指挥”的“三位一体”功能,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指导,实现对渣土车出入情况的远程实时监控、倒查回放等功能,提高管理效能,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通知巡查人员落实处理。
同时,安排3个巡查小组对辖区进行不间断巡查,重点对渣土处置工地现场防尘降尘措施落实情况、净车出场情况、出入口保洁落实情况、工地监管员在岗履职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直接予以移交处罚,从源头上杜绝扬尘污染。“通过这一模式,以前需要30人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15人就可完成,发现问题一刻钟之内即可到达现场落实处理,既节省了成本,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王震介绍。
创新管理
监管员“站岗”让渣土管理提质增效
近日,钢化路某工地未报备施工,被工地监管员及时制止,如今历城区每个渣土处置工地都安排了监管员“站岗”,对工地进行无死角监管。
“常规的督查方式需要依靠执法人员深入工地各个角落进行检查,排查时间长,且难以全面了解周边的真实情况。以前,历城区工地监管工作主要由渣土科的40多名监管员负责,由于历城区辖区范围较大,全区建筑工地300余个,渣土处置工地有60余个,凭借40多名监管人员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工地违规施工现象时有发生。”王震告诉记者,今年7月份,历城城管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工地自行安排监管人员,使全区监管员数量增长至300人,大大提高了工地监管效率。
铁的军队就有铁一般的纪律。监管员对工地进行监管,他们的工作也有专人检查。王震告诉记者,监管员每天需按时上报工地出土量等数据,必须保证施工期间全时段在岗,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巡查或视频监控发现监管人员未在岗的、监管人员冒名顶替的、监管不到位的,将对项目工地下达停工整改通知。屡教不改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移交处罚。
历城城管还对工地监管人员组织了多次培训活动,使各渣土处置工地从思想上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注重加强源头管理。要求工地监管员在施工现场对即将出车驾驶员交代相关注意事项,督促驾驶员树立安全、规范的运输意识,做好施工和运输过程中的各类注意要求,提高渣土车驾驶员的安全、守法意识,保证渣土运输规范、有序、安全运行,避免出现违规施工现象。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对电话举报、12345举报的焦点问题一刻不耽误,直接联系现场工地监管员,大大加快了治理速度,将扬尘危害消灭在摇篮里。
无缝巡查
城管铁军“黑白颠倒”
守护城市清净
渣土车辆进出工地经洗车平台冲洗后,保洁人员再手持高压枪仔细冲洗车轮,进行二次冲洗;渣土处置现场设置雾炮车降尘,洒水车随时冲洗路面;工地围挡安装喷淋降尘系统,保持周边道路潮湿干净……这是记者在中建八局承建济南东总部基地项目A地块工程现场看到的一幕,也是历城区扬尘整治更加精细化的一个缩影。
工地渣土管理由“乱”到“治”,再到建立规范管理长效机制,背后是渣土科城管“铁军”无数个夜晚在马路上奋战的成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们每天黑白颠倒,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夜鹰,盘旋于城市上空,全盘“扫描”城市动态,发现问题火速出击,任劳任怨守护夜晚安宁和城市干净整洁。
白天处理居民投诉件,晚上巡查工地,联合交警、公安等部门上路整治渣土运输车辆……王震像是不知疲倦的“拼命三郎”,带领队员们创新管理模式,推动渣土管控工作走向规范化、长效化,走出了一条精细化管理的新路子。
(本报记者 李娜 通讯员 张震震 董佳)
新闻推荐
护栏拆还是不拆?“无护栏城市”如何打造? 济南已拆除51条道路139.6公里的护栏 未来因地制宜逐步拆除
新泺大街等多条新建的双向6车道道路,由绿化带进行隔离新时报首席记者王锋摄近日,济南市政协组织6位政协委员与市公...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