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班的教学规模,一年级23个班,1035个孩子全是‘新市民’子女……细数济南教育史,恐怕这样的学校仅此一家。但让孩子们没有变成‘留守儿童’,在济南跟随父母一起生活,泺新小学成为当年天桥区解决民生难题的最大‘功臣’。”这段话,是一家党报于2016年报道济南市天桥区泺新小学开学时的话语。
谭晓庆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一背景下。2016年,谭晓庆接受组织安排,来到了泺新小学担任副校长。自此,她和同事凝聚智慧、攻坚克难,为实现“让更多的孩子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目标而做出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努力。
她的工作琐碎而繁重,从校舍翻建、教师培养,到学生德育工作、家校共育,每一项都牵扯大量精力,再加上学校特殊的属性,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但她总是乐在其中。在她看来,努力让外来娃在有学上的基础上“上好学”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2018年6月,随着天桥区教育资源的不断建设扩充,泺新小学这所曾因23个“超级一年级”引发社会关注的学校,按照统一部署,迎来了二年级911名学生的分流工作。
为了确保分流工作的万无一失,避免引发不必要的舆情。谭晓庆和泺新小学全校干部教师继续发扬严谨、战斗力强的作风,圆满且悄无声息地完成了911名学生的分流工作,无一例学生家长提出不满和质疑,向区教体局、社会及家长交出了满意答卷。
有温度的德育 会呼吸的美育让外来娃感受到“教育的味道”
谭晓庆擅长抓德育工作。来到泺新小学后,她每天早上都会在校门口跟孩子交流。每一个迎接孩子入校的早上,都被她开发成开展德育工作的契机。
众 所 周知,有些德育工作是每学年、每学期,甚 至 是 每月、每天都要完成的“重复性”的工作,但谭晓庆给自己的定位是“思想品德教育虚功实做,常规工作常做常新”。即在创新中寻找职业的乐趣。比如,她创造性地将家委会工作与升旗课程相结合,鼓励升旗班级邀请家委会代表参与升旗仪式的组织,打开了家校合作的新窗户。
在抓好德育工作的同时,谭晓庆一直致力于提升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学校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以“普及+精品”“校本+特色”为抓手,努力打造会呼吸的学校美育课程品牌。经过五年多的不懈努力与坚持,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有效显著的提升。学校节目多次在济南市、天桥区班级艺术节上获一等奖。
参与工作的21年来,在7000多个日日夜夜里,谭晓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育人初心,拓宽着育人思路。遇到的难题再多,她也从不抱怨,而是在日日破题的过程中积攒出无所不破的信心与勇气。今年暑假,因为工作调整,她来到济南市师范路小学任教。虽然岗位调整了,但她对学生的欣赏与接纳并未改变。“与孩子们相处时,我常被他们的生命力感染。这种生命力常让我惊叹,也激励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更好。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希望继续与学生美美地想、乐乐地做,心向阳光,一路成长!”谭晓庆说。 (本报记者 范开云)
新闻推荐
“济南市教育系统先锋单位”这一荣誉如绚烂夏花肯定着莱芜区张家洼街道中心小学每一位教师的辛勤付出,36名老中青...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