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龙泉庵石刻篆书楹联拓片。记者郭学军翻拍章丘市文祖镇黄露泉村有龙泉庵,庵前存一20字石刻篆书楹联:“航渡海屵登万眥于寿域,匌列钟上集羍耼之大我。”
2012年,经济南文史爱好者黄鹏先生披露,引起人们的关注。楹联为何种书体?内容是什么?书刻何时?龙泉庵为何家之地?众说纷纭。
笔者将试解龙泉庵石刻篆书楹联拓片,抛砖以期引玉。
楹联篆书属大篆范畴
龙泉庵石刻篆书楹联是清代中叶(或民国初年)之前所为。
篆隶草真(正)四体,基本反映了中国字形体的变迁。篆,篆书,又分为大篆与小篆。小篆是秦始皇“书同文”的产物,是以西周的秦系文字为基础而形成的秦代通行书体。大篆是指相对小篆而言的先秦古文、籒文。金文(钟鼎文)、石鼓文等,是以文字依附的材质得名,都属于大篆的范畴。“一字数形,随意增省”是大篆的特点之一。
龙泉庵石刻楹联篆书,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所收古文、籒文相近,属大篆的范畴,是秦代以前的文字。其书法笔道坚挺,不讳露锋,有春秋战国文字的意思。
篆书至宋代,虽有徐铉等校订《说文解字》,使其得以流传于世;“篆法不严,字体往往臆造,很难辨认”(张珩先生语)。篆法真正谨严,是清代中叶“说文(《说文解字》)学”盛行以后的事情。现习见收前人臆造篆书字形较多的一部字书,是明末闵齐伋撰,清代毕既明篆定后付梓印行的《订正六书通》。近人作篆,多不以《订正六书通》为据。
龙泉庵石刻楹联篆法不严,虽部分字形篆法习见,有些只能从《订正六书通》或宋代夏辣《古文四声韵》检得。个别字的篆法,在《订正六书通》所收字形的基础上,又作变化。从龙泉庵石刻篆书楹联的篆法,可知其为篆法不严时期的产物,即清代中叶“说文学”盛行之前所为。如考虑龙泉庵地域等因素,楹联书刻的时间或可放宽至民国初年。具体为何时?或许从龙泉庵其它遗物中能找到答案。
龙泉庵时为佛门之地
楹联中“航渡”,即慈航普渡,佛教以尘世为苦海,航渡乃以舟航渡人之意。“大我”,梵语,谓远离“我执”、“我见”而达到自由自在境界的最高“我”。为涅槃四德“常乐我净”之一。大我,实为无我。
“航渡海屵登万眥于寿域,匌列钟上集羍耼之大我”,为颂扬佛教、引人向佛之联。意为:佛可普渡众生脱离苦海,进入尽享天年的太平盛世;钟能感化老少舍弃小我,达到自由自在的无我境界。
依楹联所言,龙泉庵时为佛门之地。
楹联释文
龙泉庵石刻篆书楹联:“航渡海屵登万眥于寿域,匌列钟上集羍耼之大我”。
依据《说文解字》《订正六书通》《古文字诂林》及楹联格律等,龙泉庵石刻篆书楹联可释为:航渡海屵登万眥于寿域,匌列钟上集羍耼之大我。
航,《订正六书通》收此篆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航,不从舟,从方。
渡,宋代夏辣《古文四声韵》收此篆法,渡,不从度,从宅之古文,古文宅,从广,从乇。
海,《订正六书通》收此篆法,楹联之“海”又略有变化。
屵,字出《说文解字》。屵,通岸。
登,《订正六书通》收此篆法。
万,篆法习见。
眥(zi),《订正六书通》收“此”、“目”篆法。楹联“眥”,结构为上“止”、中“目”、下“匕”。小篆之前的文字,同一字的偏旁部首位置并不固定,如“柳”字,有作上“木”下“卯”者。眥,《说文解字》曰:“目匡也。”目匡,眼眶也。万眥,万众也。
于,篆法习见。
寿,篆法习见。
域,《古文四声韵》收此篆法,不从土,从田。寿域,指人人尽得天年的太平盛世。清代金人瑞《吴明府生日》诗:“十万户齐登寿域,壶天岂独一人长。”
匌(ge),《订正六书通》收此篆法,楹联“匌”中之“合”又略有变化。匌,又作佮(ge)、合。匌,通会。
列,字出《说文解字》。
钟,《订正六书通》收此篆法,楹联之“钟”又略有变化。
上,篆法习见。
集,篆法习见。
羍(古音ta,今读da),《订正六书通》未收此篆法。“羍”之“大”,作为偏旁部首时《订正六书通》有此种篆法,鲜见。“羍”之“羊”,篆法习见。羍,《说文解字》曰:“小羊也。”《段注说文解字》有“羊子初生名達(羍的假借字),小名羔,未成羊曰羜(zhu),大曰羊,长幼之异名也。”
耼(dan),《订正六书通》收此篆法。《说文解字》:耼,“耳曼也。耼,或从耳从甘。”《段注说文解字》:“曼者,引也。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耼,引申为老貌。羍耼,长幼,老少也。耼,今作聃。眥对耼,目匡对耳曼。万众对老少。
之,篆法习见。
大、我,《订正六书通》收此篆法。“大”的一些篆法有时与“六”是相同的,一般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区分。据上联的“寿域”,应为“大我”,而非“六我”。
新闻推荐
住宅一级用地每平提至5608元 济南上调基准地价,专家认为此举不会直接推高房价
□记者崔荣杰生活日报8月28日讯时隔三年之后,济南再次上调基准地价,根据上调后结果,住宅一级用地每平方米价格5608元,相比上次调整提高了近四成。区片楼面地价最高为3023元/平方米。这已...
章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章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