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明水街道四中东旧改棚改片区各项拆迁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时,双泉路东小胡同附近,发现了两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
这一消息传出,立马为拆迁工作带来一抹神秘的色彩。笔者第一次看到古建筑,找不到房门,更找不到房屋主人。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位高大的巨人矗立在众多房屋中间,一股神秘的高冷,将我拒之门外。问起四邻,竟然都不知道这家院子的主人是谁,走街串户好几家,有人说,这户人家姓康,有的说姓李……
第二天我来到老宅院,情况有很大的转变。透过一面墙,上面有一块两个巴掌的空隙,我看见几只狗,朝我汪汪直叫。此时,明水办事处拆迁工作组的同志,已经搬了小桌子、小凳子,在外面的院子休息。闲聊时,笔者好几遍磨叨,这是谁的房子,谁来管理,你们打算拿这么老的房子怎么办?这时候,拆迁工作组胆大心细的康莉大姐,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听说这家老宅子是塘子村魏中健姥姥家的老房子!”终于捕捉到蛛丝马迹,通过明水管区孙书记,我很快联系到了魏忠健,他掀开童年的记忆,为我们揭开了古建筑老宅子的一段往事。
魏忠健的舅舅叫杨丙全,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牺牲在朝鲜战场,是一名革命烈士。魏忠健小时候听他姥姥讲,这座古建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说起这房子最原始的主人,据说是一位清朝总督或尚书人物,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打土豪、分田地,把这座大房子分给了杨家还有另外两户贫下中农人家。魏忠健说,随着几代人的历史生活变迁,现在这座老房子又和他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每当回想起亲人在抗美援朝时期,不畏牺牲的大义凛然,想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从内心支持咱党委政府的旧改棚改工作,服从政策安排,就一个心愿,希望家乡建设的越来越好。
另一座古建筑,比较隐蔽。位于明水大街北段路西的一家院内,家中常年住着人,打开家院中西南角的第二扇门,里面还套了个小院,一眼望去只见一座别致的砖石结构双层小楼,青砖青瓦,房檐雕花,古韵十足。就在笔者身旁,始终站着一位笑容可掬的老太太,她就是房子的女主人李永凤。笔者先后来过好几回,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李大娘主动打开话匣子,绘声绘色地介绍:“我们这个家啊,早时候叫福康大院,老伴康在芳的父亲是一位老中医,性情温和,助人为乐,治病救人,一辈子生了10个孙子9个孙女。我自从嫁过来,四五十年来,风风雨雨,这座老宅子一直守护着。现在拆迁了,我响应政策,支持建设,就想让政府把这老房子保管好,自己留个念想,世世代代传下去……”
据康家大院后人康诵守讲,这座古建筑到现在见证了25代人,眼前保存完好的这座二层小楼建筑,是康家进士康迪吉家院中的一座绣楼。康迪吉曾做过保定守、太原守,他曾在云南做过六品官,还受过皇帝表彰。据说,这座绣楼上住着康家进士的千金,那个年代,女孩子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绣花、习字。这么多年了,一望到这座楼,就能望穿历史长河中子孙后代一代又一代不同的世事变迁和历练……
发现这两座老宅院后,经明水街道拆迁工作组前期排查,认真做好记录,留好照片等相关资料,并将信息及时报送上级有关部门,为我区相关部门,及部分专家、学者前来考证做好充分准备。
笔者了解到,明水街道作为老城区、主战场,具有章丘生态、文化的区域核心优势。尊重、聆听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和心愿,珍视乡土文化,拆迁过程中发现和挖掘到的古建筑、文物、以及积淀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趣事都能见证章丘古韵,为建设生态标志区美好家园注入崭新内容和文化之魂。据了解,明水拆迁工作组入驻四中东旧改棚改片区以来,做到细心排查、认真测量,不仅一把尺子量到底,遇事也能动脑筋想问题。在旧改棚改工作推进会上,明水街道主要负责人,对拆迁工作领导干部及相关工作人员,进一步提出要求:“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不仅要把拆迁工作干好,还得让老百姓说好!听民意,解民忧,干实事,要把工作干到群众心里去!”
新闻推荐
晨报讯(记者孙继广通讯员张洪武)同住一座城,共植一片绿。为建设产业发达、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济南东部新区添砖加瓦,区委老干部局组织20余名退休老干部,于3月29日在胡山北坡开展植树活动。此次...
章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章丘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